赞美佛的果德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
na nirvāsi nirvāṇena nirvāṇaṃ tvayi saṃsthitam |
buddhaboddhavyarahitaṃ sadasatpakṣavarjitam || 7 ||
【求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菩译】佛不入不灭,涅槃亦不住;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
【实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1]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2]
这一颂是大慧菩萨在赞美佛陀的果德。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经文。
第一个方面,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曾经讲过,人天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生死,小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涅槃,而大乘佛法修行的佛果,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佛陀以宏深悲愿不入涅槃而永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不共,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
第二个方面,正是由于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很真实的,生死轮回中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因此,佛陀为度化众生,对治凡夫执著的真实的生死轮回,而方便安立了生死之外,与生死相待的清净安乐的真实涅槃,目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离开生死证入涅槃。发小乘心的修行者就信以为真了,努力修持,最终获得了住于涅槃的果位。而发大乘心的修行者,终于有一天领受了大乘佛法“轮回如梦,醒即解脱”的法义,领受了生生死死原本就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解脱的法义。生死都是假的,哪里还用“真涅槃”对治这个“假生死”?生死都是假的,哪里还有一个生死之外的,与生死相待的真涅槃可以安立?生死与涅槃不二。因此大乘佛法,成佛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涅槃可入,这就是“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
“远离觉不觉”,这里实叉难陀翻译的“觉”和“不觉”,对应的梵文是 buddha和boddhavya,更准确的翻译是“觉者”和“所觉法”。求那跋陀罗译为“觉”和“所觉”,菩提流支译为“觉”和“所觉法”,这里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的翻译比实叉难陀的翻译更好一些。觉者和所觉法引申一步,觉者就是能觉,所觉法就是觉的对象,就是所觉。那什么是能觉和所觉呢?经过初地到七地转染成净的修行,实现了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就是能觉。而正智攀缘真如,真如就是正智觉的对象就是所觉。因此对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佛陀方便说法,正智就是能觉,真如就是所觉。而成佛,正智与真如就不一不异了,能觉与所觉就不一不异了。因此,佛果就是远离了能觉与所觉的二边。
“若有若非有”,在这里实叉难陀译“有”和“非有”,没有像前面经文译为“有”和“无”。前面我们讨论过,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这句经文的梵文原文就体现出了这一点。这句经文的梵文就是在“有”与“非有”后边加了一个词pakṣa。pakṣ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鸟的两个翅膀,是射出去的箭的两边的羽毛,一般译为“两翼”。pakṣa引申的意思就是“伴侣”,相依相伴的意思。那么在思想性的著作里边,比如说在《楞伽经》里就可以把pakṣa译为“相待”,“有”“非有”相待。这句经文的梵文是sadasatpakṣavarjitam,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远离了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的相待。
总结
总结一下,这第五颂的意思是,佛陀悲愿宏深不入涅槃,佛陀没有了能觉和所觉的二边,佛陀远离了凡夫境界“有”与“非有”的相待。
补充
māyāsvapnasvabhāvasya dharmakāyasya kaḥ stavaḥ |
bhāvānāṃ niḥsvabhāvānāṃ yo ’nutpādaḥ sa saṃbhavaḥ || 4 ||
【黄译】法身自性如幻如梦,怎么能称赞?事物无自性皆不起,这便是称赞。
indriyārthavisaṃyuktam adṛśyaṃ yasya darśanam|
praśaṃsā yadi vā nindā tasyocyeta kathaṃ mune||5||
【黄译】脱离诸根和对象,见无可见,牟尼啊,怎么能称赞或指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