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妙法莲华经

净名百科

法义诠释

维基百科

妙法莲华经》(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版本

《法华经》成立年代约公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200年。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梵文本

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汉传版本

汉译版本共有四种,但现存只有三种:包括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十卷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七卷《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达摩笈多所译的七卷《添品妙法莲华经》。

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收录于《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只有鸠摩罗什译本包涵了《提婆达多品》,《添品妙法莲华经》将《提婆达多品》并入《见宝塔品》。梵文本没有这一品。《正法华经》缺梵文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偈颂部分。

藏文本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名《藏梵传译法华经》。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成书于公元1082年(宋朝元丰五年),为尼泊尔那瓦尔廓特·塔库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羯罗提婆时期。这是一部距今几近千年的相当古老的写本,全经共有137页,274面,每片贝叶约长54厘米,宽5厘米,每片大小相差无几,全经内容完整。

日本版本

圣德太子于552年将佛教引入日本,其所著之《三经义疏》,即包含《法华经》(其余2部为《胜鬘经》及《维摩经》),并自行造了「一大乘」之思想。

英文版本

近代大毘卢寺(台湾)住持 释成观法师翻译法华经,2014年初版印刷,英译为The Lotus Sutra of Wondrous Dharma(English) , 并著有英汉对照本The Lotus Sutra of Wondrous Dharma(Bilingual) 。

法华宗旨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终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法华七喻「化城喻」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1][2]

法华经要旨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出〈方便品〉[3]

科判

二十八品之中,智者大师将序品至安乐行品为止的前十四品称为「迹门」,从地涌出品至普贤菩萨劝发品为止的后十四品称为「本门」。

各品大意

  • 第一序品: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后,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于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 第二方便品: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 第三譬喻品:自此品至*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止的七品,是将方便品内容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本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 第四信解品: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三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 第五药草喻品:佛应四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 第六授记品: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 第七化城喻品: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后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衣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中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于穷困之境。
  •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学」(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与「无学」(阿罗汉声闻弟子之中,阿难罗睺罗为上首,授记未来成佛。
  • 第十法师品:佛在世或灭度后,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法施」和供养本经的「十种」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 第十一见宝塔品: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法华经》功德广大。
  • 第十三劝持品: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 第十四安乐行品: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鹫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是继上品所说者,说明听闻、讲述此经的广大功德。
  •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明五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佛出广长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后传此经,捷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转法轮,并在此处涅槃。
  • 第二十二嘱累品: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三摸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自此品开始到第二十八劝发品,详说佛灭后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本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鹫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经》的重要意义。
  •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尽意菩萨请问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因缘,佛为说14种无畏,32种应化身等种种功德。
  •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菩萨及天神等,各各说咒护持受持《法华经》者。
  •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述说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往昔事迹,他们为净藏、净眼二王子时,劝父母归依其师云雷音王佛,使他们听讲《法华经》的大善因缘,以显示遇佛、听《法华经》之难得。
  •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佛为普贤说佛灭度后得《法华经》的四个方法。普贤发愿护持受《法华经》者。

《法华经》为弘扬佛陀的真实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法华七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自古以来流布最广的经典。

法华七喻

火宅喻

出自《譬喻品》第三,火灾中,一名富翁要救出屋宅里的小孩,所以欺骗他们外面有三种车「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终于让孩子们都跑出火宅。火宅比喻的是苦难的世界,富翁即佛,孩子即世人。

穷子喻

出自《信解品》第四。富翁见到自己流落在外的孩子在行乞,满心欢喜地把他追了回来,但孩子穷怕了,以为富翁要害死他,于是继续逃亡,富翁只好让他离去,接著又让他来家中帮忙家务,慢慢找机会开导,最后穷孩子才知道自己就是富翁的孩子,继承了家产。穷子比喻的是小乘行者,富翁即佛。

药草喻

出自《药草喻品》第五。又作《草药喻》、《云雨喻》。药用的草木有「三草二木」,药草有大中小三等,树木也分大小,虽然云中降雨,雨露均霑,但是树木生长的能力导致其的大小各自不同。人也是如此,接受佛的教化,成道快慢各自有别。云指的是佛,雨指的是佛法,药草即世人。

化城喻

出自《化城喻品》第七,导师率众行走,路中险阻,于是导师变化出一座城堡「化城」,众人在在化城中休息,非常安稳愉快,导师才告诉大家,这只是一座我变化的城堡,还有真正的路要走。有人指化城指的是阿罗汉的涅槃境界,也有人认为化城指的是净土

衣珠喻

出自《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亲友赠送一个愚夫一堆宝珠,都放在愚夫的衣服之中,愚夫因酒醉并不知情,却穿著这件宝珠之衣周游各国,生活艰难困苦,后来亲友才对愚夫说,「已经给你那么多宝珠了,为何不取用呢?」愚夫指的是世人,宝珠指的是佛法,亲友即佛。未开悟的心灵覆藏于烦恼中,如衣中藏有宝珠而不能取用。

髻珠喻

出自《安乐行品》第十四。一位转轮圣王讨伐不服从之国,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分别给予土地或金银珠宝等,只有转轮圣王头顶发髻中宝珠不赐,因为怕功臣会吓到。最后转轮圣王还是送出了宝珠。转轮圣王指的就是佛,宝珠指的就是《妙法莲华经》,功臣指的就是世人。

医子喻

出自《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又作《医师喻》。某良医因事出国,他的儿子们误饮毒药,良医回国立刻配制解药给予诸子,相信的孩子们于是服下解药而康复,还有不相信解药的孩子,不敢服用,于是还在痛苦。医师于是故意离家,派人告诉孩子们,说医师死在他乡。不愿意服药的孩子们心生悔恨,于是赶快服药而痊愈,此时医师又再度出现与孩子们相见。医师指的就是佛,解药指的就是《妙法莲华经》,孩子指的就是世人。

影响

  • 信仰中的地位︰相传鸠摩罗什法师译出《法华经》后,非常重视,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师讲解,鸠摩罗什自听。大量寺庙的法华钟之上,铸刻本经经文,足以说明本经在佛教界的地位。如法鼓山钟楼。本经中最受欢迎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有著推广的作用。

注释

  1. 《妙法莲华经》:「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2. 妙法莲华经》: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 云栖袾宏《竹窗三笔》:「惟一乘法。无二无三者。法华经之口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