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布施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净名百科

四布施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首位。大乘佛法的修行要按照佛陀要求的修行次第进行。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六度,修行六个根本法门,在六度修行中,布施排在修行首位。第一种布施,在别人生活遇到困难时,施以钱财等物质帮助,叫财布施。第二种布施,当别人生活遇到极端困难,心理上有着巨大恐惧时,给予勇气和安慰,消除恐惧等心理障碍,如劝阻自杀行为,陪同行走夜路等,叫无畏布施。第三种布施,舍己为人,以身体力量或生命救助他人,如释迦牟尼过去生跳崖饲虎,现代的无偿献血或器官捐献等,叫身命布施。第四种布施,给众生讲佛法,传扬佛陀的教法,叫法布施。前三种布施的修行只是解决被布施人现世肉身生命问题,让人在生命轮回过程中轮回得更好些;法布施的修行解决的是被布施人法身慧命问题,令众生跳出轮回走向解脱。法布施的修行与前三种的修行是质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别,法布施最为殊胜。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极度地赞叹法布施。在佛教所说的大乘六度中,布施度就是修行,比老百姓理解的布施更宽泛。佛陀把布施度放在修行首位非常有道理,直截了当地对治凡夫心中的我执,就是对治凡夫心中的我。从一个有着很强我执的凡夫渐渐走向无我的智者境界的修行,对四布施的理解非常重要。

大乘佛法里面把布施分为有漏的布施和无漏的布施。

有漏的布施,也叫做世间法的布施。在佛法中,有漏就是指有烦恼。无漏,就是指能够断除烦恼。小乘佛法认为贪嗔痴是烦恼,而大成佛法认为实有见就是烦恼,分别就是烦恼,就是有漏。举一个例子描述有漏的布施,比如有人捐了钱建了希望小学,但是他逢人便要炫耀,唯恐天下的人不知,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捐款,去做善事,就是有漏的布施。有漏的布施不是大乘佛法真正倡导的,因为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做好事的时候,并没有淡化心中的我执,甚至还可能强化了心中的我执。有漏的布施所获得的果报,至多就是让行善的人在未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过程中得个好报,并不能彻底断除众生的烦恼,因此名为有漏。《金刚经》中说,菩萨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的无所住,就是要在般若统摄下去做一切善事,这是能够能为作为解脱之因的。相比于无漏的布施,有漏的布施是“有所住”的,最多只能让我们在未来的轮回中得到人天果报,但并不随顺真实,所以不能够算是布施波罗蜜。有漏的布施是有所住的,住于何处?住于三轮,即认为有能做好事的主体,有接受帮助的人,还有真实的做好事这件事情的发生。

无漏的布施,也叫做出世间法的布施。无漏的布施,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要了知三轮体空。能施予者、被施予者和施予的过程与物品,这三样东西就是能、所和过程,佛教给这三样东西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三轮”。无漏的布施就是在空上施予,在施予的当口,不能够有能施予、所施予和施予的过程之想,要观察三轮是空。这才是在大乘佛法般若统摄下的布施波罗蜜,这才是大乘佛法真正要倡导的。无漏的布施可以淡化凡夫心中的我执,因为无漏的布施是随顺真实的,是能够断烦恼的。无漏的布施并不追求轮回中的人天善报,而以解脱生死轮回为目的。因为无漏的布施以般若正见为统摄,所以可以引领我们了知轮回如梦,进而从生死轮回的大梦中觉醒。《金刚经》中说,菩萨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的无所住,就是要无漏的去做一切善事。相比有漏的布施,无漏的出世间法的布施则认为三轮体空,是在般若正见的统摄下行布施,这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倡导的布施波罗蜜。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