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斯陀含
净名百科
须陀洹,是小乘的初果,是小乘的见道位。
法义诠释
注意,小乘的见道跟大乘的见道是不一样的;小乘的见道位,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小乘法认为我们凡夫有两种“惑”即两种糊涂,一种叫“见惑”,一种叫“修惑”。通过须陀洹果的初果见道,能够消除见惑;修惑是往昔种种的业力所感,只靠着须陀洹的见道不能消除,还要修行,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修道才能消除的惑叫修惑。须陀洹是见道初果,通过见道初果,见惑被消除了,还需消除修惑,因此还需要七次受生,即七次生死,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因此须陀洹也叫作“入流”,“流”就是“生死”,入流就是还要七次入生死,来消除修惑,这是须陀洹果。
斯陀含是小乘的二果,也叫作“一往来”。修惑被分为九品,即九个层次;证得斯陀含果消除了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后边还有三品修惑未断,因此还必须再到欲界受生一次,修行一生,斯陀含就是“一往来”。所谓“一往来”,就是到欲界当中还要走一趟,这是小乘的二果。
三果阿那含。证得阿那含果,九品的修惑全都断除了,因此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了,所以叫“不来”,可以安住于色界或者无色界,但是注意,还不是涅槃。
第四,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修行的最高果位,涅槃的果位,是断除了一切烦恼、证得了清静的解脱境界。
上面是对小乘四果做的一个简单介绍。
维基百科
斯陀含(Sakridāgāmi,Sakadagami)是部派佛教修行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沙门四果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
含义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完全解脱,永远出离轮回。得一来果的圣者,又称家家(kulajkula)。
须陀洹果与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无漏学中的戒行圆满[1],因此得斯陀含果的圣者,不会投生三恶道,其定力与修行也不会退失,至多在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就可以得到解脱。
特征
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见、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薄“贪、嗔”的特点。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大乘佛教
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于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
注释
- ↑ 《清净道论》〈序品〉:「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