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法眼

净名百科

在佛法当中对这“五眼”的理解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理解,法眼,就是发菩提心 、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 修行,见道之后的地上菩萨的智慧; 第二种理解,说是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上去理解。法眼,是指见道之后的初地到十地 菩萨出定时所具有的智慧;

法义诠释

这里提到“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怎么理解这五眼?在佛法中,对这五眼的理解有两种情形。

第一,肉眼,指我们人间的凡夫所具有的眼的功能。天眼,指的是天道众生的眼的功能。从天眼到后面的慧眼、法眼、佛眼,就不好理解为是一种观看的眼的功能,它其实指的是一种智慧。慧眼是指阿罗汉,小乘最高境界的修行者所具有的智慧。法眼就是发菩提心,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见道之后地上菩萨的智慧。佛眼,就是最后修行成就了佛的智慧。这是佛教中对五眼的第一种理解。

第二种理解,是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上去理解,肉眼指的是在资粮位修行的众生所具有的智慧。天眼,是指加行位修行者所具有的智慧。慧眼是指见道之后的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在入定时所具有的智慧。法眼,是指见道之后的初地到十地菩萨出定时所具有的智慧。佛眼,当然指的就是得佛果所具有的福德智慧圆满的那个智慧。这是佛教里对五眼的第二种理解。

前面这段经文是说,如来成佛了,不仅有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是具备的,佛具五眼。

维基百科

法眼(dharma-cakṣu,dhamma-cakkhu),佛教术语,指能够观察真理,没有障碍与疑惑的智慧之眼,为五眼之一。小乘认为,证得入流果以上的圣人,得到的清净法眼(dharmacakṣu-viśuddha),又称法眼净净法眼等。

概论

法眼这个名词,由(dhárma)与两个单字组成,意为能够见到法的眼睛。小乘认为,经由观察四谛,灭除集法,修行者将可以获得法眼、现观,断除三结,进入须陀洹[1]。得须陀洹果以上的圣人,通常会被形容为得法眼净[2]

法眼也是佛陀的称号之一[3]

后世相关用法

禅宗五家之一,由法眼文益开创的流派,因其谥号为大法眼,故称为法眼宗

法眼也是日本僧官的头衔之一,全称为法眼大和尚位

注释

  1. 《杂阿含经》卷15〈396经〉:「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是故,比丘于此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2. 《杂阿含经》卷15〈379经〉:「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3. 《杂阿含经》卷15〈365经〉:「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