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般若波罗蜜
净名百科
般若的读音:bō rě,“般若”的这个词,在佛教里边,实际上是 Paññā这个词的音译。也就是,“般若”这个词,在汉唐时期,在长安洛阳一带,它的发音一定是最接近Paññā的。所以般若这个词是Paññā这词的音译。“波罗蜜”这是一个音译词,它是梵文词 pārami 这个词的音译。
“波罗蜜”是梵文词 pārami 这个词的音译,意思是过河。过什么河?过生命之河,过生死之河。这是在印度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古代的印度,人们把一个人不经过修行,他只可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这个生生死死轮回不已的生命的状态,印度古人把它比喻成河的此岸。当一个人经过某种修行,他能够涅槃了,死了不来了,这个涅槃的境界,印度古人就叫作河的彼岸。就是怎么能从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老人家一生,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就是过河,pārami 波罗蜜。因此大家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在佛教的典籍里边,“波罗蜜”这个词,“度”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这么高。
“般若”和“波罗蜜”是大乘佛教的几个核心词汇当中的两个, 所谓核心词汇,就是最能够传达佛教思想的思想精髓的词汇,说得通俗一点,你不知道“般若”,不知道“波罗蜜”是什么,就等于不知道大乘佛法是什么。从《金刚经》的这个名字来看,《金刚经》是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般若波罗蜜”。
法义诠释
般若这个词,它的法义很深,首先般若这个词要表达的,就是释迦牟尼认为我们这个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就是我们这些凡夫虽然“无明所障”,但是我们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般若。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把它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以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说,我们说某某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是不是这位先生很般若? 很智慧?各位,这样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里有一个词是对这样的聪明的表达,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就是那种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着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所说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的那样一种能力,佛教把它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那么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那么有的时候呢,为了减少误解,我们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大家要理解,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形象地说,六条船,过河的船。修行六个根本的法门,那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这六个修行法门不平等,这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是统帅,也就是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统摄下去修持。佛经里说:般若是眼目,是光明。没有了第六个“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度”,前五度为盲,盲就是盲人的盲,瞎子。因为“般若”是光明,没有了“般若”,前五度像瞎子一样。 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持戒,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离开这个,没有修行。
维基百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Mahā-Prajñā-pāramitā),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佛教术语。摩诃(mahā)言「大」;般若(prajñā)言「慧」;波罗蜜多(pāramitā)即波罗密(pāramit),言「到彼岸」、“度(渡)”或“菩萨至上法”。
「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pāramitā)直译为「以佛法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代表由文字闻修而亲证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轮回苦海,到达不生不灭的究竟解脱的境界。复次加“大”表其广博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