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阿罗汉

净名百科

阿罗汉为声闻乘四果之一,如来十名号之一。指果位。阿罗汉之称在佛教诞生以前早已存在。佛教诞生后借用了这一词语,用以称声闻乘修行的最高果位,也称无极果、无学果。证得阿罗汉果者是按八正道修行,获得了人无我智慧,认识到人无我真理,明白了人无我之理和解脱之道的圣者。他们彻底摆脱、断除了一切烦恼障之苦,证得了清净的解脱境界。声闻乘在修得阿罗汉果以前,还须通过:预流果(亦译,须陀洹),为证悟了佛教的四圣谛,断灭了三界中的见惑,初见真理,得入圣道的圣者所得,他们速可于当世成阿罗汉,迟至七返生死后也可证得此果;一来果(亦译,斯陀含),为进一步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的圣者所得,他们天上人间再各受生一次后,即可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声闻乘最高果位;不还果(亦译,阿那含),为更进一步断除了全部欲界九品修惑的圣者所得,他们没有了欲界的烦恼,在欲界死后即往生色界、无色界,不再返回,且于后二界亦只各生一次,便可解脱。经过上述三个阶位,再断除色界及无色界的种种修惑,成为见、修两惑尽断的圣者,便生出尽智,得无学阿罗汉果,证得了清净的解脱境界。据《弥兰陀王问经》说,僧、尼和俗众皆可成为阿罗汉,但在家信徒必须在成道之日加入僧团,否则便会死去。

法义诠释

阿罗汉是小乘佛法四果之四,小乘修行的最高果位,小乘涅槃的果位,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障,证得了清净的解脱境界。

中印百科

百科全书[1]

  阿罗汉Arahat, Arhat 佛教概念。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名号之一。Arhattva为梵语巴利语作Arahatta,指果位。又作阿卢 、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等,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等。

  阿罗汉之称在佛教诞生以前早已存在。在 《梨俱吠陀》 中为一种称誉性的名号。它不仅用来称火神阿耆尼 ,还可以用来称国王和僧侣,其意义为值得尊敬,应该供养,与其梵语字根arh 的原意“应该”、“值得”十分接近。到公元前6世纪,一般愿操苦行或行为怪异(如在地上爬行,不用手取食等)的游方僧也常称阿罗汉。佛教诞生后借用了这一词语,用以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也称“无极果”、“无学果”。

  证得阿罗汉果者是按“八正道”修行,获得了人无我智慧,认识到人无我真理,明白了“人无我”之理和解脱之道的圣者。他们彻底摆脱、断除了一切烦恼障之苦,证得了清净的解脱境界。但是在修得阿罗汉果以前,还须通过:①“ 预流果 ”(亦译“须陀洹”),为证悟了佛祖的四圣谛,断灭了三界中的见惑(即与人无我相违背的种种观点和见解),初见真理,得入圣道的圣者所得,他们速可于当世成阿罗汉,迟至七返生死后也可证得此果;② 一来果 (亦译“斯陀含”),为进一步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的圣者所得,他们天上人间再各受生一次后,即可得阿罗汉果;③ 不还果 (亦译“阿那含”),为更进一步断除了全部欲界九品修惑的圣者所得,他们没有了欲界的烦恼,在欲界死后即往生色界无色界,不再返回,且于后二界亦只各生一次。经过上述三个阶位,再断除色界及无色界的种种修惑,成为见、修两惑尽断的圣者,便生出“尽智”,得无学阿罗汉果,证得了清净的解脱境界。 释迦牟尼的十大名号中,“应供”即阿罗汉。据 《弥兰陀王问经》说,僧、尼和俗众皆可成为阿罗汉,但在家信徒必须在成道之日加入僧团,否则便会死去。

  在大乘佛教的三种解脱途径,即三乘中,阿罗汉仅是其中声闻乘的修学目的。

维基百科

阿罗汉(अर्हत्,Arhat;Arahant),又译阿罗诃,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三转法轮中解脱道的教导修习四念处十二缘起四圣谛八圣道,于观行一切有为法的刹那生灭、空、无常、、无我,进而断尽我见我执、三界贪爱及其它所有烦恼,于当世舍寿时愿意不再受后有于三界中出生,脱离烦恼障之苦而入清净解脱的圣者。自佛陀三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佛陀十号中,也包括阿罗汉,汉译通常作“应供”。

语源和语义

词源

巴利语arahant与梵语arhat的字根来源,目前尚不清楚,仍有争议。这个字在释迦牟尼与佛教出现之前就存在。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拼成arhattā。之后在佛教耆那教的文献中,多次使用这个字,在印度教中的毘湿奴派经典中也曾出现。

有观点认为,在梵语字源中,arhant是由hant(死亡、杀戮)加上否定词头ar所组成,字面意思为「无法被杀」、「超越死亡」或「不死」,故汉地旧译为“无生”。

还有种观点认为,其来自梵语词根अर्हत् (árhat),义为值得崇拜的人,故汉地又旧译为“应供”。作为佛的十号之一“应供”,阿罗汉即是其音译,故释迦佛亦是阿罗汉。其字源也可能是来自于巴利语araha或梵语arha,意思是「值得」、「有价值的」。变化成人身名词,意思是「杰出的人」、「有价值的人」。

语义

佛陀十号中,包括阿罗汉[2]。意译有多:

  1.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阿罗汉」。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
  2. 杀贼:「贼」指烦恼包括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烦恼,使众生有损﹝障碍解脱出离三界或是障碍成佛﹞。阿罗汉断除所有烦恼,故-{云}-「杀贼」。
  3. 无生:无生是不再出生下一世的五蕴,出离了三界六道轮回
  4. 无学:阿罗汉有名号称无学,指的是比丘因地仅就如何解脱于三界束缚的修行所学圆满,也就是世俗谛的正理,而无需继续修学;这个称号见于“二乘定性不定性无学有学”,二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定性义为决定性的、不会退转的,不定性的为还有退转的可能,相对于无学,有学的意思即仍需修学,尚未圆满者。

定义

根据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定义,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弟子,佛说过阿罗汉已经「永无来生」[3],永远不会再继续轮回。在佛世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4],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或佛弟子说法的意思。

断惑究竟的修行者,已证三果后,能够进一步断「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5],即可证入阿罗汉果。证入阿罗汉果的圣者,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罗汉于『六恒住』法常善安住,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6],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7],有些阿罗汉弟子可以证得三明六通

传统上认为,证阿罗汉果之后的修行者,都会出家,加入僧团。但是上座部佛教的《论事》记载中,上座部佛教之外的其它部派曾有在家阿罗汉的说法,觉音注释称其为北道派提出,北道派认为在家众也可以证阿罗汉果,在证阿罗汉果之后也不一定需要出家,上座部佛教的《弥兰王问经》记载在家弟子证阿罗汉果后如果没有在当天入灭就会出家[8]

大乘佛法认为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没有断变易生死,不是真正的佛的大涅槃。阿罗汉分为声闻种性与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阿罗汉可以回小向大,成为大乘菩萨,修行成佛。

分类

在北传佛教经典中,有九无学[9]六种阿罗汉[10]的记载。是否有“退法阿罗汉”,是部派佛教部派根本分歧之一,其中大众部分别说部宗义为“阿罗汉无退义”[11],而说一切有部宗义为“阿罗汉有退义”[12]

慧解脱

在经典记载中阿罗汉还可分为两大类:

  1. 慧解脱阿罗汉
  2. 俱解脱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是指不依禅定,于四禅定未俱足,却能以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圣者,最早出现于《杂阿含经》347经(相当于南传相应部《须深经》)[13]

瑜伽行派认为,以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圣者,至少还是要有近初禅定的定力才能得解脱[14]而俱解脱阿罗汉则必须是同时拥有四禅定与解脱智慧。

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将慧解脱者联系于其圣典注释体系中的纯观行者(Sukkha-vipassaka)。

相关条目

注释

  1. 《中印百科》P5
  2. 玄奘译《阿毘达摩法蕴足论》卷2:「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3. 中阿含经》: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
  4. 增壹阿含经》: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
  5. 长阿含经·众集经》:「复有五法。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
  6. 《杂阿含经》卷13
  7. 《杂阿含经》卷9:「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8. [《弥兰王问经》]:大王!若优婆塞而为预流作证阿罗汉位者,彼即日般涅槃,或成至比丘之状态耶?彼有此二途无他。大王!盖彼比丘地是不动之出家,是宏大、清净、崇高。
  9. 中阿含经·大品·福田经》:「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10. 大毘婆沙论》:「阿罗汉有六种。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
  11. 异部宗轮论》:「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其化地部本宗同义。……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其法藏部本宗同义。……阿罗汉身皆是无漏。」
  12. 异部宗轮论》:「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汉有退义。」
  13. 杂阿含经》347经:「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14. 《瑜伽师地论》卷94:「复次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