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

四谛

四圣谛
苦谛 苦之相 八苦
集谛 苦之因 十二因缘
灭谛 苦之灭 涅槃
道谛 灭苦之道 八正道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五蕴炽盛:执著五蕴就诸苦炽盛)



八正道

三学 八正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住世间正思维、出世间正思维
住世间正思维:离情欲的思维 无恶意的思维 无陷害的思维。
出世间正思维:为圆满佛道的一切思维、心思、考虑、思虑和思想等。

不妄语 不说人坏话 不出口伤人 不讲闲语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断除邪命,依正命过活
邪命 出家邪命: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
在家邪命:贩卖武器、牲口、肉、酒、毒品,还包括军人、渔夫和猎人。

四正勤:勤防护、勤断除、勤培养、勤保持。
勤防护:提防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不得生起。
勤断除: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断除。
勤培养:培养尚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等生起。
勤保持:保持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让它等消失,进而使它等增长成熟。
正念 四念处
身念处:观身不净 观照着身,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出入息观、不净观、白骨观、坟地观)
受念处:观受是苦 观照着受,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
心念处:观心无常 观照着心,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
法念处:观法无我 观照着法,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
正定 正定:四禅定
禅是梵文dhyāna 的音译“禅那”的简称。
禅定的意思是静虑: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
四正勤是修习禅定的基础;四念处是禅定专注的对象。
色界禅定的四果:
初禅定:心离开了一切情欲和不善法。
二禅定:净心于一处,止息了思维。
三禅定:舍弃了由定生起的欢喜与快乐。
四禅定:断除了感受(好感与恶感)。



五蕴

指色[1]、受、想、行、识,是佛教里对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分类方式——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为的五种状态。

五蕴的色和识,分别表征我们凡夫境界那种存在的纯物质的形态和纯精神的形态,色是纯物质的,识是纯精神的;中间的受、想、行就是当识法纯精神的形态与色法纯物质的形态发生作用的时候而产生的三种精神状态。
受是偏于色的,是比较被动的;
受是当我们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一种单纯的被动的领纳,一种接受;
想就是当我们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和作用的时候,在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的精神活动,比如说联想、分析;
行就是偏于识的,是比较主动的;
行,就是当我们内在的主观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作用的时候,在受和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那种非常主动地去做、去行为的心理活动。


十二处

“十二处”就是“六根” 加“六尘”

  • “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六根就是描述我们凡夫的内在的主观的心识活动;

  • “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六尘就是我们凡夫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外境。


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加“六识”

  •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陀证道以后给我们凡夫讲的法

1.十二缘起模型

佛陀用了十二缘起的模型,安立了十二个名言给我们勾画出了我们凡夫生生死死的轮回。

特点: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十二缘起模型

无明 “无明”缘“行”是对中间八支所描述的众生生命轮回状态
在因上的解读。因为众生的“无明”,“无明”导致的“行”,
“行”就是“受”、“爱”、“取”,而“受”、“爱”、“取”就一定缘起“有”—“感生后有”。

1、 这八支其实就是对我们凡夫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描述,这八个又可以分为两组:
名色 ◆“识”“名色”“六处”是第一组,描述的是在胎里的状态。
六处 ◆ “触”“受”“爱”“取”“有”是第二组,描述的是从胎里降生之后的胎外的状态。
2、 “取”缘“有”,我们对于喜乐抢夺和对于憎恶的苦的排斥这
些种种的行为结束了,但这些行为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就
是Karma业力,这个“有”就是业力,就是形成了一种无形的
力量。为什么我们把这个业叫“有”呢?“有”就是存在,梵
文叫bhāva,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无形的业力驱使着我们,又会
感得来生的下一世的存在。
3、 这八支就是对我们凡夫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状态的描述。
业力不随着这一生的死亡而消失,这种无形的业力会感生下一
世的生命的存在,因此我们将这种业力叫作“有”。

“生”缘“老死”是对中间八支所描述的众生生命轮回状态在果上的解读
老死

2.十二缘起的核心要义

生死流转门

佛陀是用十二缘起来描述我们凡夫的生生不已的轮回生死的状态,十二缘起有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凡夫轮回于生死的这个轮回过程的背后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无我;

第二,导致我们凡夫生生死死轮回不已的根本原因是无明。十二缘起描述我们众生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这是十二缘起的一面,我们叫作生死流转门。

涅槃还灭门

佛陀讲十二缘起还有另一面,就是智者解脱的涅槃还灭门:

要把导致我们轮回的原因、源头解决掉——无明尽(尽kṣaya,打破无明,毁灭无明)

无明尽——行尽——识尽——名色尽—— 六处尽——触尽——受尽——爱尽——取尽——有尽——生尽——老死尽

综上:佛陀讲十二缘起是讲了两面:

一面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描述的是我们凡夫轮回的生死流转的状态,叫“生死流转门” ;

另一面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描述的是智者解脱的“涅槃还灭门” 。

  1. 五蕴之色与六尘之色,在名言所涵盖的范围上是有区别的;五蕴之色的色,就是有质碍的存在;六尘之色就是跟眼根对应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