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第4行: | 第4行: | ||
我们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比如说,我们凡夫所看到的世界,佛陀首先告诉我们,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可是要知道,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就固化了这个事物。什么叫固化了呢?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比如说一个孩子降生,从我们凡夫境界上讲,这个孩子从生到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可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非要给孩子起个名叫“张三”。“张三”这个名字一起,就使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张三,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是张三,他工作了还是张三,最后死了,还是张三死了。“张三”这个名字的安立,在我们凡夫心中,就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一个变化的事物给固化了。我们凡夫的心中,对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势必会觉得它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自性。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话,一个连带的结果是,它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名言的运用,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 | 我们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比如说,我们凡夫所看到的世界,佛陀首先告诉我们,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可是要知道,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就固化了这个事物。什么叫固化了呢?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比如说一个孩子降生,从我们凡夫境界上讲,这个孩子从生到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可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非要给孩子起个名叫“张三”。“张三”这个名字一起,就使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张三,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是张三,他工作了还是张三,最后死了,还是张三死了。“张三”这个名字的安立,在我们凡夫心中,就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一个变化的事物给固化了。我们凡夫的心中,对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势必会觉得它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自性。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话,一个连带的结果是,它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名言的运用,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 | ||
名言本身也是凡夫境界的事物,比如我说“杯子”,这个音声也是事物,或者我在纸上写下“杯子”两个字,“杯子”这两个字组成的这个图案,也是一种事物。依据第三重二谛,名言这个事物本身,其实也是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在第四重二谛当中,佛陀首先要解构的是什么?解构的是名言,最后把第三重二谛剩下来的那一点点名言,也要解构掉。把名言解构掉,就叫做“离言”。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是假有,也就是根本没有,只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有,因此在第四重二谛当中,要把我们凡夫误以为有的这个假有,也要解构掉。所以到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假有就是根本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这件事儿,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空性”,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śūnya”意思是没有,空,零,什么都没有,“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基本特征。所以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胜义谛是“离言空性”。既然“离言”,“离言空性”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凡夫,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因此“离言空性”这四个字还要画上引号。 | |||
[[Category:二时教法]] | [[Category:二时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