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8/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小 (导入1个版本) |
楞伽经教材>Admin |
||
第25行: | 第25行: | ||
'''二、在线测试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 |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 ||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quiz | <quiz display=simple > | ||
{下面哪一个不是佛陀的别名? | {下面哪一个不是佛陀的别名? | ||
第115行: | 第115行: | ||
-因为中观错,唯识对。 | -因为中观错,唯识对。 | ||
-因为中观对,唯识错。 | -因为中观对,唯识错。 | ||
{经文“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于佛”中“无量亿”其实就是印度人的一种表述方式,表示很多很多很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 {经文“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于佛”中“无量亿”其实就是印度人的一种表述方式,表示很多很多很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我们看经文只要看到“心”这个词,就要认真思考一下,它对应的梵文是citta还是car。 | {我们看经文只要看到“心”这个词,就要认真思考一下,它对应的梵文是citta还是car。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30行: | 第129行: | ||
{"经文“昔诸如来、应、正等觉”,这三个词是不同佛的名字,有叫如来佛,叫应佛,叫正等觉佛。 | {"经文“昔诸如来、应、正等觉”,这三个词是不同佛的名字,有叫如来佛,叫应佛,叫正等觉佛。 | ||
" | "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36行: | 第135行: | ||
{经文“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的意思是佛陀的“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这样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也不是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些小乘修行者的修行境界。 | {经文“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的意思是佛陀的“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这样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也不是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些小乘修行者的修行境界。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权便中观、究竟中观”这六个道理组成。 |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权便中观、究竟中观”这六个道理组成。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47行: | 第146行: | ||
{什么是“自所得圣智证法”呢?就是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 {什么是“自所得圣智证法”呢?就是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而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而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什么是圣者呢?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经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那么从凡夫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 | {什么是圣者呢?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经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那么从凡夫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63行: | 第162行: | ||
{“境界自心现”,反复强调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那么这个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就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heart。 | {“境界自心现”,反复强调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那么这个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就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heart。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69行: | 第168行: | ||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的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它证得的那个境界,说的通俗点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的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它证得的那个境界,说的通俗点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大家一定要对这个“自所得圣智证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就决定了《楞伽经》的特点,甚至这也就决定了整个的初时教法的特点。 | {大家一定要对这个“自所得圣智证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就决定了《楞伽经》的特点,甚至这也就决定了整个的初时教法的特点。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80行: | 第179行: | ||
{三时教法的特点:佛陀说法的对象固然是凡夫,但是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 {三时教法的特点:佛陀说法的对象固然是凡夫,但是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91行: | 第190行: | ||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讲凡夫心,他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什么意思?也就是在三时教法里边,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就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 |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讲凡夫心,他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什么意思?也就是在三时教法里边,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就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197行: | 第196行: | ||
{《金刚经》的“心”就是指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心,它是不可得的。 | {《金刚经》的“心”就是指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心,它是不可得的。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为什么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因为那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给凡夫说法。 | {为什么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因为那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给凡夫说法。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三时教法为什么说“心的显现”?因为那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给凡夫说法。 | {三时教法为什么说“心的显现”?因为那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给凡夫说法。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213行: | 第212行: | ||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学习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互借鉴,法义混在一起学,混成一锅粥效果也很好。 |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学习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互借鉴,法义混在一起学,混成一锅粥效果也很好。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219行: | 第218行: | ||
{造成中观与唯识相互误解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其实就是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造成中观与唯识相互误解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其实就是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
|type="()" coef="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第225行: | 第224行: | ||
</quiz> | </quiz>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