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381字节 、 2020年12月17日 (四) 15:38
导入1个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Category:百科全书”为“Category:中印百科”)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楞伽经导读>Admin
(导入1个版本)
第1行: 第1行:
  五蕴[[pañca-skandha]]佛教概念。又译五阴、五众等。
=====[[五蕴]]=====


  梵语“蕴([[skandha]])”,有“聚集”、“量”、“部分”的意思,在佛教理论中为“三 科”(蕴、处、界)之 一,是 用来区分心、物等存在的范畴。佛陀认为一切有情皆成立于因缘关系之中,且由种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元素所构成。五蕴即五类(每一类可视为一“堆”或一“聚集”)元素。它们是:①[[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包括地、水、火、风这四种基本的物质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组合而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心)和它们所触及的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一切色——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劣的、胜的、远的、近的,统统摄为一聚,称为色蕴。② [[受蕴]] ,相当于感觉器官从外界所得的种种感觉内容,可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类。所有这些感受组成一聚,称为受蕴。③ [[想蕴]] ,指反映色、声、香、味、触、法等感觉对象的各种观念和表象,以及经过抽象后可以用作思维材料的概念。形象地说,即倘有所志所思,便会“若睹其象”,历历如在目前。④ [[行蕴]] ,相当于意志、动机、意向等的思维活动;并认为“心驰无极”,意志作用可以无处不届。⑤ [[识蕴]] ,也即意识,指心智对于外在事物的识别及判断。具体即指前述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对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的认识、鉴别作用。这五类元素中,色蕴有客观性,是物的;其他四者有主观性,是心的。狭义上,现实的人就是它们在一定的因缘关系中相互聚合变化的结果;广义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也是由它们构成的。小乘佛教认为,人由五蕴假和合而成,只是一种暂定的概念上的存在,并无真实的、常恒自在的主体。因此必须破除对于“人我”的执着,建立“ 无我 ”的观念。大乘佛教则认为五蕴本身亦非真实的存在,连“法我”也否定了。
在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同时,还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要观世间万法是空,比如,佛教对世间的万法、万事万物,有一个分类方式,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分成了五类,也叫作“五蕴”。“蕴”是“聚合”的意思,就是缘生聚合的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五种状态,起名叫色、受、想、行、识。


P713
五蕴当中,打头的色蕴跟结尾的识蕴,是两个极端。什么是色蕴?色蕴是纯粹的物质的存在形态,比如说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日月星辰,比如说我们人的有形肉体,就是我们生命的色的状态,色是纯物质的存在形态。另一个极端是识,是纯精神的存在形态;我们是众生,不是桌子,因为我们有识,有能动的精神状态,识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精神状态。中间的受、想、行,是内在的纯粹的识跟外在的纯粹的色相互作用的时候产生的三种状态。偏于色的受,这种状态就偏于客观,偏于物质;而偏于识的行,就偏于主观,偏于心识。通俗地解释一下,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杯热水,你过去就端起来了,那么首先就有一个感受,一下子就把你手烫了,有一个被水烫的感觉,这是受。通俗讲什么是想呢?有了这个受之后,马上会产生一个分别:谁放在桌上这么一杯热水?也不告诉我是杯热水,我过来一端,你看把我手烫了—这是想。行,是在想基础之上的一个更严重的分别,就会想了:这人太讨厌了,我一定得把他查出来,见面揍他一顿—产生了严重的分别。受、想、行,这是通俗的解释。


<br />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中印百科]]
[[Category:教理体系]]
[[Category:二时教法法义精华]]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