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9/内容提要”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导入1个版本
(Admin移动页面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009楞伽经导读009/内容提要,不留重定向:文本替换 - 替换“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009”为“楞伽经导读009/内容提要”)
1228修订1-16讲内容提要>王东辉
(导入1个版本)
第1行: 第1行:
'''《楞伽经》导读009'''
'''《楞伽经》导读009'''——'''1-02-02识和智'''


'''1-02-02识和智'''
== '''内容提要''' ==


'''内容提要'''
=== '''一、如果不能理解佛法,切勿诽谤。''' ===
 
'''一、如果不能理解佛法,切勿诽谤。'''


由于佛陀的思想对我们凡夫的思想是极具颠覆性的,因此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听了佛陀三时教法,不能理解,不能认同,也没有关系。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当作一种思想文化来学习,看看历史上竟然还有这样的思想者如此地理解、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特别要提醒的是,务必不要自己不理解佛陀的教法而生诽谤,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由于佛陀的思想对我们凡夫的思想是极具颠覆性的,因此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听了佛陀三时教法,不能理解,不能认同,也没有关系。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当作一种思想文化来学习,看看历史上竟然还有这样的思想者如此地理解、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特别要提醒的是,务必不要自己不理解佛陀的教法而生诽谤,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二、识和智'''
=== '''二、识和智''' ===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在《楞伽经》当中圣者心起名叫“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凡夫心起名叫“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在《楞伽经》当中圣者心起名叫“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凡夫心起名叫“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第17行: 第15行:
识的梵文词比智的梵文词多了一个词头vi,词头vi表示分离、分开。表示凡夫心的识vijñāna,就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智jñāna,没有vi,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识的梵文词比智的梵文词多了一个词头vi,词头vi表示分离、分开。表示凡夫心的识vijñāna,就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智jñāna,没有vi,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三、藏识'''
=== '''三、藏识''' ===


1、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就是能储藏东西的空间。很多翻译家把ālaya译作藏,就是收藏的意思。这个词也经常音译成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对应的梵文是ālayavijñāna,就是具有收藏的功能的识。
1.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就是能储藏东西的空间。很多翻译家把ālaya译作藏,就是收藏的意思。这个词也经常音译成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对应的梵文是ālayavijñāna,就是具有收藏的功能的识。


2、藏识(阿赖耶识)排在八识中的第八位。说有八个识只是一种说法的方便。其实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阿赖耶识)。前七个识只是这个藏识在某种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前七个识并不独立于这个藏识之外。
2.藏识(阿赖耶识)排在八识中的第八位。说有八个识只是一种说法的方便。其实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阿赖耶识)。前七个识只是这个藏识在某种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前七个识并不独立于这个藏识之外。


3、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二时教法不讲藏识。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一定是三时教法的经典。在二时教法、般若经里边,讲的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3.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二时教法不讲藏识。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一定是三时教法的经典。在二时教法、般若经里边,讲的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为什么二时教法不讲藏识,而三时教法才讲藏识呢?这是由三时教法的特点决定的。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藏识就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
4.为什么二时教法不讲藏识,而三时教法才讲藏识呢?这是由三时教法的特点决定的。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藏识就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


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藏识是圣者才能见,这件事是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害中的要害。
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藏识是圣者才能见,这件事是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害中的要害。
第33行: 第31行:
二时教法也无法讲第七识末那识。为什么?《楞伽经》后面经文讲:“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就是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
二时教法也无法讲第七识末那识。为什么?《楞伽经》后面经文讲:“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就是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


 
== '''经文部分''' ==
'''经文部分:'''


aśrauṣīd rāvaṇo rākṣasādhipatis tathāgatādhiṣṭhānāt bhagavān kila sāgaranāgarājabhavanād uttīryānekaśakrabrahmanāgakanyākoṭibhiḥ parivṛtaḥ puraskṛtaḥ samudrataraṅgān avalokyālayavijñānodadhipravṛttivijñānapavanaviṣaye preritāṃs tebhyaḥ saṃnipatitebhyaś cittāny avalokya tasminn eva sthita udānam udānayati sma | yan nv ahaṃ gatvā bhagavan tam adhyeṣya laṅkāṃ praveśayeyam | tan me syād dīrgharātram arthāya hitāya sukhāya devānāṃ ca manuṣyāṇāṃ ca ||
aśrauṣīd rāvaṇo rākṣasādhipatis tathāgatādhiṣṭhānāt bhagavān kila sāgaranāgarājabhavanād uttīryānekaśakrabrahmanāgakanyākoṭibhiḥ parivṛtaḥ puraskṛtaḥ samudrataraṅgān avalokyālayavijñānodadhipravṛttivijñānapavanaviṣaye preritāṃs tebhyaḥ saṃnipatitebhyaś cittāny avalokya tasminn eva sthita udānam udānayati sma | yan nv ahaṃ gatvā bhagavan tam adhyeṣya laṅkāṃ praveśayeyam | tan me syād dīrgharātram arthāya hitāya sukhāya devānāṃ ca manuṣyāṇāṃ ca ||
第41行: 第38行:


【實譯】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遶,見海波浪,觀其衆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
【實譯】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遶,見海波浪,觀其衆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


【菩译】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如来声。时婆伽婆离海龙王宫度大海已,与诸那由他无量释梵天王、诸龙王等围绕恭敬。尔时如来观察众生阿梨耶识大海水波,为诸境界猛风吹动,转识波浪随缘而起。尔时罗婆那夜叉王而自叹言:“我应请如来入楞伽城,令我长夜于天人中,与诸人天得大利益快得安乐。”  
【菩译】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如来声。时婆伽婆离海龙王宫度大海已,与诸那由他无量释梵天王、诸龙王等围绕恭敬。尔时如来观察众生阿梨耶识大海水波,为诸境界猛风吹动,转识波浪随缘而起。尔时罗婆那夜叉王而自叹言:“我应请如来入楞伽城,令我长夜于天人中,与诸人天得大利益快得安乐。”  
第47行: 第45行: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