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51/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51/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51=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僧伽有几种?云何成破僧?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中的“僧伽”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僧伽”梵文是saṃgha,音译“僧伽”,简称“僧”,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僧”。 +B、“僧”在佛教里是指四位以上出家人组成的团体。 -C、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是指皈依某一位出家人。 +D、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是指皈依众多出家人组成的团体,为了强调是团体不是个人,有时也称为“僧团”。 ||第44个偈颂:“僧伽有几种?云何成破僧?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僧伽”梵文是saṃgha,这是个音译词。僧伽简称“僧”,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僧。僧在佛教里是指四位以上出家人组成的团体。注意,僧是团体,不是个人。比如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不是指皈依某一位出家人,而是指皈依众多出家人组成的这个团体,为了强调是团体不是个人,有时也称为僧团。僧有几种?怎样就是破坏僧团?什么是为利益众生的医学理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皈依僧宝”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是指皈依某一位出家人。 +B、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是指皈依某一位上师。 +C、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是指皈依释迦牟尼佛。 -D、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是指皈依由四位以上出家人组成的团体。 ||皈依三宝中的皈依僧宝,不是指皈依某一位出家人,而是指皈依众多出家人组成的这个团体,为了强调是团体不是个人,有时也称为僧团。 {依照经文“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迦叶、拘留孙、拘那含”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迦叶”梵文是kāśyapa,“迦叶”是音译,是一位佛的名字——迦叶佛。 +B、“拘留孙”梵文是krakuchanda,也是一位佛的名字——拘留孙佛。 +C、“拘那含”梵文是konāka,也是一位佛的名字——拘那含佛。 +D、示现降生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出家、悟道、说法、涅槃的众多的佛中,按顺序排列,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三位,就是拘留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都被称为过去佛。 ||第45个偈颂:“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大牟尼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迦叶”,梵文是kāśyapa,迦叶是音译,这是一位佛的名字——迦叶佛。“拘留孙”,梵文是krakuchanda,也是一位佛的名字——拘留孙佛。“拘那含”,梵文是konāka,也是一位佛的名字——拘那含佛。佛陀曾经说过,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在他之前有很多很多的佛的示现,就是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很多像他一样降生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出家、悟道、说法、涅槃的佛。这众多的佛按顺序排列,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三位,就是拘留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这都被称为过去佛。这句偈颂的意思就是:佛陀啊,您为什么对菩萨们说,迦叶佛、拘留孙佛和拘那含佛其实就是我?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为什么不是在一切的场合,每时每刻都宣讲“唯心”法义呢? |type="[]" coef="2"} +A、佛陀只是在三时教法中,才宣讲了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其实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B、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所以佛陀对不同众生讲了不同的法。 +C、佛陀的“唯心”的法义,是究竟了义的佛法。 +D、佛陀不是总讲了义法,佛陀要观众生的根机,也经常宣讲不了义法。 ||第46个偈颂:“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恒说实,一切唯是心?”为什么说常与断?为什么说无我?您为什么不是在一切的场合,每时每刻都宣讲唯心这个法义呢?大家知道佛陀只是在三时教法中,才宣讲了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其实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所谓凡夫境界,不过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重要的是,不是显现出了心外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这就是佛陀的唯心的法义,这是究竟了义的佛法。佛陀在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中,没有讲这个了义法。所以佛陀不是总讲了义法,佛陀要观众生的根机,佛陀也经常宣讲不了义法。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云何男女林,诃梨菴摩罗,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男女林”相传是一种很特殊的树林,有些比丘来到男女林中修行,修无常观,修不净观。 +B、“诃梨”音译词,梵文是harītaki,有四个音节,音译了前两个音节,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C、“菴摩罗”音译词,梵文是āmalī,是一种树木的名字。 +D、“鸡罗娑”梵文是kailāsa,是一座山的名字。“轮围”梵文是cakravāḍa,也是山的名字。 ||第47个偈颂:“云何男女林,诃梨菴摩罗,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男女林是什么?相传是一种很特殊的树林,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形状上看非常像男人和女人,果实成熟的时候色彩艳丽,但落地之后状如男女尸体,而且很快腐败,气味恶臭难闻。因此,有些比丘就来到男女林中修行,修无常观,修不净观。“诃梨”梵文是harītaki,是一个音译词;这个词有四个音节,音译了前两个音节,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菴摩罗”梵文āmalī,也是音译词,也是一种树木的名字。“鸡罗娑”,梵文是kailāsa,这是一座山的名字。“轮围”梵文是cakravāḍa,也是山的名字。这句偈颂的意思就是:什么是男女树林?什么是诃梨树林?什么是菴摩罗树林?为什么会有鸡罗娑山、轮围山和金刚山?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中的诸佛之心的“心”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里的诸佛之心的“心”,梵文是hṛdaya,是核心要义的意思。 -B、这里的诸佛之心的“心”,梵文是hṛdaya,是表示精神活动、思想的意思。 +C、“诸佛之心”是指诸佛所说佛法的核心要义。 -D、“诸佛之心”是指诸佛的精神活动、思想。 ||经文:“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这里的诸佛之心的“心”,梵文是hṛdaya,是核心要义的意思,所以诸佛之心是指诸佛所说佛法的核心要义。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这时世尊听了大慧菩萨的提问,提这些问题是要请佛陀说大乘佛法的核心法义,佛陀就说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灭及如意足,菩提分及道,禅定与无量,诸蕴及往来。”中的“往来”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里的“往来”是指大乘修行者,还要往来于三界度众生。 +B、这里的“往来”是指声闻乘修行者,还要往来于欲界受生。 +C、声闻二果斯陀含叫“一往来”,就是还要在欲界受生一次。 -D、声闻三果阿那含叫“不来”,就是不再需要往来于欲界修行了,可以安住于色界或者无色界了,就是声闻乘的涅槃。 ||“灭及如意足,菩提分及道,禅定与无量,诸蕴及往来。”佛陀继续说,你问:什么是苦集灭道“四谛”当中的灭和道?什么是道谛当中的如意足和菩提分?什么是禅定和无量?什么是五蕴身和往来?这里的往来是指声闻乘修行者,还要往来于欲界受生。《金刚经》中就说,声闻二果斯陀含就叫一往来,就是还要在欲界受生一次。声闻三果阿那含就叫不来,就是不再需要往来于欲界修行了,可以安住于色界或者无色界了,但是虽然可以不再欲界往来了,可还不是涅槃。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乃至灭尽定,心生起言说,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里的入“灭尽定”,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就是声闻乘的涅槃。 +B、“心、意和意识”指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的三分法。 +C、“无我”指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 +D、这里的“自性“指的是三自性。 ||“乃至灭尽定,心生起言说,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什么是入灭尽定?注意前一个偈颂讲往来,声闻三果可以不往来,可还不是涅槃。这里的入灭尽定,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就是声闻乘的涅槃。显然前面的几个问题都是有关声闻乘的问题。继续看经文,什么是生起心言说?什么是心、意和意识?这就是指阿赖耶识,这是阿赖耶识的三分法,还有阿赖耶识的八分法,就是八识。什么是无我?指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什么是五法?什么是自性?在这里的自性指的是三自性。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佛陀的“唯心”的法义,是究竟了义的佛法。佛陀在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中,没有讲这个了义法。佛陀不是总讲了义法,佛陀要观众生的根机,也经常宣讲不了义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陀的“唯心”的法义,是究竟了义的佛法。佛陀在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中,没有讲这个了义法。所以佛陀不是总讲了义法,佛陀要观众生的根机,也经常宣讲不了义法。 {依照经文“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佛陀要把大慧所问的问题将按顺序一一作回答。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即说颂言”,佛陀说,太好了,大慧,你认真地听,我以你所问的问题将按顺序说一说。注意,这里佛陀是说一说,只是说一说,没有说是回答。 {佛陀三时教法体系是由四个基本道理支撑起来的,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中的“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中的“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阿赖耶识的八分法,就是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51/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