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妙法莲华经”的源代码
←
BK:妙法莲华经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妙法莲华经》 '<nowiki/>'''Saddharma-pund'<nowiki/>'''4 4 '<nowiki/>'''arīkasūtra'''' 大乘佛教典籍。简称《法华经》。 其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后,之后在印 度、中亚各地广泛流传。 迄今发现了大量《法华经》的梵语 (或称混合梵语)写本,达40余种,主 要来自尼泊尔,中国新疆和西藏,克什 米尔地区等地。经过百年来各国学者的 共同努力,目前已有多种《法华经》的 梵语刊本问世。学者们通常将这些写本 归为3类,即尼泊尔写本、吉尔吉特写 本与中亚写本(又称新疆写本或喀什写 本)。其中前两种属于同一系统,即吉 尔吉特—尼泊尔系传本。吉尔吉特写本 代表该系的较古层,主要由渡辺照宏于 1972~1975年以及封辛白于1982年转写 出版。尼泊尔系的校勘本通常引用的仍 是H.克恩与南條文雄1908~1912年的 刊本,其中也混有一些中亚本的读法。 我国梵文学者蒋忠新则转写了数种西藏 保存的尼泊尔系写本。中亚写本代表另 一个传本系统,原出自和田地区卡达里 克的写本保存较为完整,户田宏文于1983年出版了转写本。其他尚有大量 残叶,部分收于上述户田宏文刊本之中。此外,较为集中的出版还有1997 年蒋忠新与辛嶋静志出版的旅顺博物馆 藏品,以及2000年K.威勒发表的卡达 里克出土残片。但无论是吉尔吉特—尼 泊尔系还是中亚系,目前都还缺乏精校 本,辛嶋静志于2003~2006年的发表 只完成了第13、14品和第15品的一部分。 《法华经》传入汉地之后历经多次 翻译,现存完整的译本共有3种:西晋 竺法护 译《正法华经》(T263)10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T262) 7卷与隋代阇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 经》(T264)7卷。此外,还有一些个别 单品的节译本。《法华经》的藏译收于 德格版第113号。和田还曾发现一部抄 写于八九世纪的藏译古本,辛嶋静志曾 校勘发表。此外,还有回鹘文、西夏文、 蒙古文、满文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译本。 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产生了以 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 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理论 背景下出现的代表性作品。其重要特点 之一就是调和佛教内部的派别对立,站 在后出的大乘经籍的立场上,对此前出 现的各种佛教思想进行了分类,并给予 相应的评价和地位:根据众生的根性不 同,佛陀初时为声闻乘演说四谛法,将 “速出三界”、“究竟涅槃”当作修习目 标;中时为缘觉乘(即辟支佛)演说 十二因缘法,使听众“乐独善寂”而“自 求涅槃”;后时为菩萨乘演说六度与一 切种智,直到修习成佛、建立自己的佛 国净土。《法华经》将三乘说成是佛法 的3个次第,目的在于三乘归一,以成 佛为最终目标。成佛既是《法华经》调 和佛教各派义理的口号,也是宣称本经 可以包摄并高于其他佛典的地方。 《法华经》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 本,共分28品。《序品》介绍了讲说此 经的背景。《方便品》中,佛说诸佛实 相“十如是”并提出“唯一佛乘”。《譬 喻品》进一步以三界火宅和羊、鹿、牛 三车为喻,阐释“三乘归一”。《信解品》 以穷子为喻,表示佛世尊逐渐引导众生 追求最高佛道。《药草喻品》将各类众 生喻为大、中、小药草与大树、小树, 将佛的智慧喻为一味之雨,说明佛以平 等之法利益一切众生。《授记品》预言 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化城喻品》 以商主幻化出虚假的城邑供人们休憩后 继续上路为喻,强调二乘不过是虚幻, 最终目的是修成佛道。《五百弟子受记 品》与《授学无学人记品》,均讲授记 成佛之事,并以衣服中藏宝珠为喻,指 出五百弟子虽有佛种,但由于被烦恼所 覆,尚未开悟。之后的十几品,从各个 方面讲述了《法华经》的重大意义、弘 扬《法华经》的方法与受持《法华经》 所积累的无量功德。其中,《安乐行品》 以转轮圣王髻中的明珠不轻易示人为 喻,说明佛世尊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贵 的《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则以良医 为喻,表明佛世尊为救度众生,示现方便。而《药王品》、《观世音品》与《普 贤品》中所讲的供养受持《法华经》的 方法与功德,在僧俗民众中影响尤其深 远。《观世音品》更是别本单行。在六 朝时期,各种宣扬观世音灵验的故事集 也应运而生,对观音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起了关键作用。 对于文人学士而言,《法华经》以丰富的譬喻故事与神奇夸张的想象而著称,文学色彩极为浓厚,在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法 华七喻”,即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又称云雨喻)、化城喻、衣珠喻(又称系珠喻)、髻珠喻(又称顶珠喻)与医子喻(又称医师喻)。唐宋以后,深受佛学浸染 的文士们在创作中经常使用法华七喻以 及多宝塔从地涌出的典故。 《法华经》在语言上浓烈华美,在 义理上包罗万象,可以说是大乘经典中 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在尼泊尔, 《法华经》被誉为“大乘九宝”之一。 在汉地,除了有多个汉译本之外,有关的注疏讲诵作品也很多,仅南北朝时期相关注疏就有70余家。隋唐之际形成的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视为最高 的经典。敦煌写经中《法华经》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敦煌遗书还保存了30多种未入藏的《法华经》注疏。有关《法 华经》的变文、经变画更是数不胜数, 充分说明了该经在汉地的重要地位。传 入日本后,《法华经》被日本天台宗与 日莲宗奉为基本经典。进入现代,《法华经》传入欧洲,产生了英语、法语、 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译本,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p440 印度小乘佛教认为,若要达到涅槃,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强调个人的解脱,不强调帮助他人解脱。针对小乘佛教的解脱观,大乘佛教提出了普度众生的观念,强调涅槃与世间的统一。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中说,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此经要表明的是,涅槃并不与世间隔绝,涅槃了还要住于世间,因为还要为众生说法,要教化众生入佛道。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经典《中论》卷第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强调了涅槃是与世间有关联的一种精神或认识境界,认识到诸法毕竟空,但又不执着于任何偏见。 p306<br /> [[Category:百科全书]]
返回至“
BK:妙法莲华经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