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偈颂-4”的源代码
←
楞伽经偈颂-4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一切法如幻”,这里的一切法依然指的是凡夫境界。大慧菩萨把世间凡夫境界比喻成幻术师幻化表演出的幻象,看着有实际根本不存在。后半句“远离于心识”,这里的心与识连用。因此这里的心识指的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阿赖耶识。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是远离了阿赖耶识的。为什么?因为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并未真的生出凡夫境界的这一切法,而只是现行出了没有凡夫境界的这一切法,可非误以为有心外的这一切法的错觉,这一切法压根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切法是远离了阿赖耶识的。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首先讲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有无”?简单地说,“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其实这里的“有与无”对应的梵文是“有与非有”。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里“有”和“无”这两个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有很大不同,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关联性。在梵文里没有“有与无”的“无”字,什么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呢? 前面讲过,梵文文法中有一个规则就是“名出于动”,就是所有的名词都来源于动词。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在梵文中没有“有与无”的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这就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那表示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这就是说“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 既然偈颂的前一句说,世间没有“生和灭”,那么怎么会在世间还能够见到“有与无”呢?因此“不得有无”。这里的“得”梵文是upalabdha,就是认知、执取的意思。“不得有无”就是不可认同凡夫境界、世间具有“有无”,而执取世间“有无”。表达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凡夫世间根本没有“有”与“无”,有“有无”就是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没有“有无”。 “智不得有无”的“智”是指佛的智慧。大家不要忘了,大慧菩萨现在的唱颂是在赞佛,大慧菩萨是在说,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而兴大悲心”,就是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就是佛陀以他的悲悯而度众生,要把“离生灭,虚空花,不可得”,这些极其重要的法义讲授给我们这些凡夫,就是佛陀以悲心而向众生说法,这也是大慧菩萨在向佛陀提问题之前,在祈请佛陀讲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佛陀的悲心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度众生。什么是度众生? 说众生没饭吃,就给饭吃;众生没衣穿,就给衣穿;众生没钱上学,没钱看病就给钱让他能上学、能看病。这些不能说不是悲心的体现,不能说不是度众生。但是佛教不是低下的、滥情的信仰,佛教的悲心并不只体现在看见乞丐就掉眼泪的同情心上。大乘佛法的大悲心,最应该体现在令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上,这才是度众生。 怎么才能让众生得到彻底的生死解脱呢?首先就是向众生讲说佛法。我总结了度众生的4+1布施法,一共做五件事。 第一件事,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 第二件事,告诉众生佛陀找到的从人生大梦中醒来的方法。 第三件事,如果一时半会儿醒不了,告诉众生,佛陀教诲我们怎么做就能做美梦而不做恶梦。 第四件事,对那些正在做恶梦的众生,告诉他为什么别人在做美梦,而你却在做恶梦。 在做好前四件事的同时做第五件事,就是尽我们所能,努力帮助正在做恶梦的众生。 注意,不做前四件事,只做第五件事,与佛法无关。 前四件事是法布施,法布施为最。正如《金刚经》里讲的,为他人讲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于把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全都捐献的功德。也就是法布施与财布施、无畏布施、身命布施相比,是质上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再讲一个问题,表示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也就是“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表示不存在的“非有”也就是“无”,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非有”、“无”也可以变为存在。那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翻译成汉语就是“空”。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表示凡夫境界的“有无”的“无”与“空”区分开来。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可是千百年来,汉传佛教总是喜欢做玄学式的解读,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听众也习惯了故弄玄虚的解读,越玄越受欢迎。有人解释这句,“不得有无”是这样说的,“倏有还无”,这个“倏”字就是“忽然”的意思,就是忽然有了,马上又没了。因此继续解释说“不得有无”就是既不执着一切世间的决定的有,也不执着于绝对的无。这种解释就是一会有一会无,既是有又是无,既不止于有又不著于无,听似高深玄妙,实则误解误导。 更有甚者,目前对于这个偈颂中的“不得有无”最普遍的解读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不得有;圆成实自性不空,故不得无。这种解读首先就混淆了有无的“无”与“空”。佛教最基本的范畴,“无”和“空”是不一样的,上一讲讲过了,后面的课程中还会更进一步的阐述。这种解读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偈颂是佛陀以智慧观世间凡夫境界不得有无,这里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圆成实性一点关系都没有。把“不得无”理解为圆成实自性的不空,这是完全的错解,错的离谱。
返回至“
楞伽经偈颂-4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