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60/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60/内容提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XXX】】''' == 内容提要 == === 一、七种第一义 ===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第一义”,梵文是paramārtha,意思是最高的法义、最殊胜的法义、究竟的法义。当然这里的第一义,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安立的法义;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观凡夫境界和圣者境界而做出的描述,这里讲七种第一义。 这七种第一义,实叉难陀译为“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显然这最后两个所行就是“如来所行”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是重复的,“如来所行”就是“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对照梵文原本,与梵文原本最贴切的翻译是菩提流支的译文:“一者、心境界;二者、智境界;三者、慧境界;四者、二见境界;五者、过二见境界;六者、过佛子地境界;七者、入如来地内行境界”。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把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历程,分为了五位,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又把这五位分为了三个阶段,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阶段,这就是“五位三阶段”。这七种第一义是与这个三阶段相对应的。 === 二、七种第一义详解 === 第一个第一义,梵文是citt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心境界”,实叉难陀译为“心所行”。gocara可以译为“境界”,也可以译为“所行”或者“行处”。citta 就是心。第一个第一义,就是心的行处。这里的“心”就是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阿赖耶识。所以第一个第一义,心的行处,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修行的第一阶段的境界,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第二个第一义,梵文是jñān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智境界”,实叉难陀译为“智所行”。这里被译为“智”的是jñāna。佛陀三时教法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识就是vijñāna,智就是这个jñāna。形象地说,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就是从分别的识转为无分别的智。jñāna从广义上讲,是指见道位之后登初地的菩萨一直到成佛的智。但在这里jñāna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只是指从初地到七地修行的第二阶段的智。所以第二个第一义,是修行的第二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第三个第一义,梵文是prajñāgocara,菩提流支译为“慧境界”,实叉难陀的译本没有对应的翻译。被菩提流支译为“慧”的prajñā,是指登八地到成佛这个修行第三阶段的智,为了区别jñāna勉强译为“慧”。被译为智和慧的jñāna和prajñā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在jñāna之外又有一个不同于jñāna的prajñā呢?不是的。其实 prajñā就是jñāna,只不过是加强的、更殊胜的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jñāna。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prajñā就表达为śreṣṭhajñāna,śreṣṭha就是“殊胜”的意思。所以第三个第一义,是登八地到成佛这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在七种第一义中的这前三个第一义,心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是一组,分别对应的是修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第四个第一义,梵文是dṛṣṭidvayagocara。dṛṣṭi是“见解”、“知见”的意思。dvaya是“二”的意思。菩提流支译为“二见境界”,实叉难陀译为“二见所行”。谁的见解是二见呢?显然是凡夫。从佛陀三时教法讲,资粮位、加行位的凡夫还是处于误以为“能所分离”的状态,还是处于误以为有“能取”与“所取”之二的状态。所以第四个第一义,又是资粮位、加行位修行的这个第一阶段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第五个第一义,梵文是dṛṣṭidvayātikrāntagocara。atikrānta是“超过”的意思。菩提流支就译为“过二见境界”,实叉难陀译为“超二见所行”。谁能超越能取、所取之二边见呢?那就是见道之后登地的圣位菩萨超越二边见。结合下一个第一义,综合考虑,这第五个第一义,是见道之后,登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的这第二阶段的圣智行处。 第六个第一义,梵文是sutabhūmyanukramaṇagocara。suta就是“佛子”的意思。bhūmi是“阶梯”的意思,就是菩萨修道位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anukramaṇa是“超越”的意思。菩提流支译为“过佛子地境界”,实叉难陀译为“超子地所行”。谁的境界超越了菩萨修行的初地、二地等等的阶梯呢?《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有回答,答案是登八地之后的菩萨境界。所以第六个第一义,是登八地之后的菩萨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智行处。 七种第一义中的这第四、第五、第六第一义,就是二见境界、过二见境界和过佛子地境界是一组,分别对应修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第七个第一义,梵文是tathāgatasya pratyātmagatigocara。tathāgatasya,意思是“如来的”。pratyātmagati是“进入内行”、“入内证法”。菩提流支译为“入如来地内行境界”,实叉难陀译为“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显然这第七个第一义,就是最终圆满成佛时的智慧行处。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了,七个第一义是佛陀对修行三阶段的特征的简单明了的概括性描述。 === 三、“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 === 佛陀说,大慧,这七种第一义,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的,有关法的存在的最殊胜法义的核心。这里的“心”,梵文是hṛdaya,表示核心法义。 “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以圣慧眼”,梵文是prajñācakṣuṣā,就是用智慧的眼睛,说明这是立足于圣者的境界。“入自共相”,就是入凡夫境界,因为凡夫境界才有自相与共相的二边分别。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以七种第一义,这个核心教义,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入凡夫梦中,建立起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最上法。 “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这七种第一义的安立,不同于外道学者的言说与邪见。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大慧,什么是外道邪见?由于不知道外境,是识的自心分别的显现,以不知道唯是自心显现,愚夫以“有无”自性为第一义,而言说二边见。前面课程中讲过了,“有无”是一对相待名言,“有”是从无生有,“无”是从有变无,有无的转换就是生灭。有无见、生灭见,都是二边见。把有无和生灭当真实,就是外道邪见。 == 梵汉经文: == {{L2:2-7/001梵}} {{L2:2-7/001繁}} {{L2:2-7/001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2-7/00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7/00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7/001繁
(
查看源代码
)
L2:2-7/002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7/002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7/002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60/内容提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