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67/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67/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67=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错误的见解有哪些? |type="[]" coef="2"} -A、由于“眼识转起模型”中的四种原因,从如同洪水般的阿赖耶识,生起了转识的波浪。 +B、不仅有藏识,还有转识所执取的藏识之外的事物。 +C、转识生起,就是诸根与外境接触而生起的诸识。 -D、前六识就像是藏识洪水所起的波浪,只有洪水——藏识,没有转识所执取的藏识之外的事物。 ||佛陀做总结,说大慧,由于这四种原因,从如同洪水般的阿赖耶识,生起了转识的波浪。这就是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就像是藏识洪水所起的波浪,波浪就是洪水。只有洪水——藏识,没有转识所执取的藏识之外的事物,这是佛陀的见解。可是一旦转识生起,凡夫们就会认为,这是诸根与外境接触而生起的诸识,这与佛陀的见解正好相反。 {依照经文“如眼识,余亦如是,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就是指真实存在的所有一切六道众生的感觉器官。 +B、“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就是凡夫以为的能执取外境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感觉器官。 -C、凡夫以为的诸根上的诸识,只能次第生起。 +D、凡夫以为的诸根上的诸识,或者一同生起,或者次第生起。 ||“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就是凡夫以为的能执取外境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感觉器官。佛陀说,正如眼识生起一样,凡夫以为的诸根上的诸识,或者一同生起,犹如镜子中呈现影像,同时显现;或者次第生起,犹如风吹大海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 {依照经文“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境界风吹起转识浪”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正是这个对外境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新的杂染种子,而这新的杂染种子是推动原有杂染种子起现行的动力之一。 -B、“境界风”梵文是sthāna,就是指每个修行阶段都会有的特定的修行境界,不同的修行阶段会有不同的转识浪生起。 +C、分别境界,不仅在藏识中熏习新种子,而且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 +D、虚妄分别误以为有外境,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分别的功能的转识生起的推动力,因此,把境界比喻为吹起波浪的风。 ||为什么境界会是风?因为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正是这个对外境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新的杂染种子,而这新的杂染种子是推动原有杂染种子起现行的动力之一。所以外境,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分别的功能的转识生起的推动力,因此,把境界比喻为吹起波浪的风。分别境界,不仅在藏识中熏习新种子,而且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而转识的分别再熏习下新种子,这新种子再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如此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就是“相续不绝”。 {依照经文“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因、所作相非一非异”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因、所作相”,就是因相和所作相。 +B、“因相”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 +C、“所作相”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虚妄分别。 +D、熏习种子与现行分别,两者互不分离,菩提流支译为“迭共不相离”,就是种子现行出分别,分别又熏习下种子,循环往复不分离。 ||“因、所作相”,就是因相和所作相。“因相”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所作相”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虚妄分别。熏习种子与现行分别,两者互不分离,菩提流支译为“迭共不相离”,就是种子现行出分别,分别又熏习下种子,循环往复不分离。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中的“业与生相”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业与生相”,就是业相和生相。 +B、“业相”,就是实叉难陀译的识的三相“转相、业相和真相”中的“业相”。 +C、实叉难陀译的真相(jātilakṣaṇa),与此处经文的“生相”(jātilakṣaṇa)梵文相同,建议译为“能生相”。 +D、梵文“jātilakṣaṇa”这里译为“生相”,比前边译为“真相”要准确。 ||“业与生相”,就是业相和生相。前面的课程中讲过,识有三相,转相、业相和真相,这是实叉难陀的翻译。现在经文中出现的业相,就是识的三相的业相。大家应该还记得,我曾经建议,实叉难陀译的真相(jātilakṣaṇa),应该译为“能生相”。现在经文出现的这个生相,就是jātilakṣaṇa,就是前面实叉难陀译的真相。显然这里译为“生相”,比他在前边译为真相要准确。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业与生相相系深缚”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业相”,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的虚妄分别。 +B、“生相”,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但随时都能生起现行的杂染种子。 +C、“业相”与“生相”,两者相系深缚,就是紧密相连。 +D、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的虚妄分别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再现行出虚妄分别,循环往复紧相连。 ||业相,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的虚妄分别。生相,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但随时都能生起现行的杂染种子。业相与生相,两者相系深缚,就是紧密相连。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的虚妄分别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再现行出虚妄分别,循环往复紧相连。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因相”与“所作相”不分离?为什么“业相”与“生相”紧相连? |type="[]" coef="2"} +A、因为“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B、因为不知道心外事物其实只是虚妄分别,不是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这个色等法的根本特征,所以五识就生起了。 -C、因为不能了知色法的自性就是无自性的存在,所以五识就生起了。 +D、因为不知道色等法的自性就是根本不存在、无生,所以五识就生起了。 ||为什么因相与所作相不分离?为什么业相与生相紧相连?就是因为“不能了知色等自性”,就是不知道心外事物其实只是虚妄分别,不是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这个色等法的根本特征,所以五识就生起了。 {依照经文“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此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与五识同时,因为要判断五识对境的差别相,以此为因,意识就生起了。这是佛批评的外道见。 +B、意识的生起,才能确保眼识是看,耳识是听等等的差别相。这是佛批评的外道见。 +C、五识与意识不是相互为因,而执取自心显现分别而生起。 -D、这句经文佛陀想告诉我们,五识与意识相互为因。 ||与五识同时,因为要判断五识对境的差别相,以此为因,意识就生起了。也就是意识的生起,才能确保眼识是看,耳识是听等等的差别相。但是五识和意识都不会这样想:五识与意识相互为因,执取自心显现分别而生起。也就是五识与意识,不是相互为因。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这句经文描述的是八地菩萨的修行境界。 +B、有些修行者,由于入于定境之中,使得习气种子的流动和生起变得很微细,所以他们觉察不到习气的存在,就会这样想:我灭除了诸识而入定了。 +C、这些修行者并没有灭除诸识而入定,由于习气种子没有灭,所以诸识并没有灭。 +D、这些修行者的所谓诸识灭除,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执取外境而已。 ||佛说,大慧,有些外道的修行者,由于入于定境之中,使得习气种子的流动和生起变得很微细。所以他们觉察不到习气的存在,因此,这些修行者就会这样想:我灭除了诸识而入定了。其实他们并没有灭除诸识而入定,由于习气种子没有灭,所以诸识并没有灭。这些修行者的所谓诸识灭除,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执取外境而已。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这句经文的意思是: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 +B、这句经文是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在经中的直接表述。 +C、从这句经文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 -D、声闻、缘觉凭借定力和智慧力是可以理解藏识的。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佛陀说,大慧,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这句经文是极其重要的。在前面的课程中,无数次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那这句经文,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在经中的直接表述。这也就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里的“心”是指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比喻为海上生起的“波浪”。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里面的“心”指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比喻为海,故说“心海”。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境界风吹起诸识浪”里的“境界”,梵文是viṣaya,指外境,就是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把执取外境比喻为“风”。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这里的“境界”,梵文是viṣaya,就是外境,就是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把外境比喻为风。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境界风吹起诸识浪”里的“识”,就是“转识”,把转识比喻为“波浪”,故说“识浪”。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识”,就是转识,把转识比喻为波浪,故说“识浪”。 {分别境界,不仅在藏识中熏习新种子,而且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而转识的分别再熏习下新种子,这新种子再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如此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就是“相续不绝”。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分别境界,不仅在藏识中熏习新种子,而且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而转识的分别再熏习下新种子,这新种子再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如此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就是“相续不绝”。 {“无差别相各了自境”,这句经文就是在说:五识与意识,呈现出相互不干扰的行相,在名言施设的差别境界中,相伴而生起。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无差别相各了自境”,五识与意识,呈现出相互不干扰的行相,在名言施设的差别境界中,相伴而生起。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67/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