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16/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16/课后自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16=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眼翳执毛模型里边的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 |type="[]" coef="2"} +A、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 +B、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 +C、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 +D、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 ||略。 {基于“眼翳执毛”模型,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对这句法义的正确理解有哪些? |type="[]" coef="2"} +A、毛是根本、压根儿就没有。 +B、无明的凡夫认为有毛,认为眼睛之外、心之外有毛,这就是增益。 +C、翳病眼睛显现出的“似毛的影” 是有的。 +D、执著“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真“毛”的错觉是有的。 ||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显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显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只是显现出了错觉。在这里只有翳病眼睛显现出的“似毛的影”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真“毛”的那个错觉。大家注意,这个错觉是有的,而那个毛是根本、压根儿就没有的。无明的凡夫认为有毛,认为眼睛之外、心之外有毛,这就是增益。 {基于“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中显现的似毛的影,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影”跟“毛”有什么不同? |type="[]" coef="2"} +A、毛是根本、压根儿就没有。 +B、“见影之见”与这个“影”是一体的,没有分离,影就在眼睛里边。 +C、误以为的毛在凡夫心中,一定是在能见毛的这个能见之外,也就是能见毛之见与所见之毛是分离的。 +D、如果认为毛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毛一定是在眼睛之外,而不是在眼睛里边。 ||这个生了翳病的眼睛中显现的那个似毛的影,与我们凡夫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这“影”跟“毛”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影”,大家注意,见影之见,这两个见都是看见的见,就是“见影之见”与这个“影”是一体的,没有分离。那通俗地讲,影就在眼睛里边。那对于这个毛呢,就不同了,它之所以被认为是毛,这个误以为的毛在凡夫心中,它一定是在能见毛的这个能见之外,也就是能见毛之见与所见之毛是分离的。通俗地讲,就是如果你认为这个毛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这个毛一定是在眼睛之外,而不是在眼睛里边。作为凡夫,他之所以是凡夫,就是把本来的影误以为心外的毛,这个“能见”与“所见”分离了。 {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什么分离?这种认知模式还有什么名字? |type="[]" coef="2"} +A、指的就是“能与所”的分离。 +B、指的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 +C、这种认知模式就是识。 +D、这种认知模式就是vijñāna。 ||那么分离、不分离,指什么分离?什么不分离?这是当时我们留下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学习到今天,学习到这里就有答案了。说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什么分离?指的就是这个“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凡夫心,就是识,就是vijñāna。 {为方便的理解“能见”与“所见”,以下哪些类比是课程中出现的? |type="[]" coef="2"} +A、“能见” 类比于哲学上的 “主观”,就是认识的主体。 +B、“所见”类比于哲学上的“客观”,就是被认识的客体。 +C、“能”,可以涵盖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能想。 +D、凡夫坚定不移地认为心外有物,这些被看见的、被听见的、被闻到的、被尝到的、被摸到的、被想到的东西,都是在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能想之外,能跟所是分离的。 ||由于凡夫坚定不移地认为心外有物,这些被看见的、被听见的、被闻到的、被尝到的、被摸到的、被想到的东西,都是在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能想之外,能跟所是分离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能所分离”就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 {从认知模式来说,凡夫修行的目的可以表述为什么? |type="[]" coef="2"} +A、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B、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 +C、从识转变为智。 +D、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我们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那通过前面的讨论,那我们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那么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汉语“转识成智”这四个字,在过去的千百年来难倒了无数英雄好汉,有太多的人皓首穷经,终生以求,可是到死,也没把这四个字搞明白。从最简洁的理解角度,怎么理解“转识成智”? |type="[]" coef="2"} +A、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 -B、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jñāna转变成vijñāna。 +C、从梵语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 +D、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大家注意汉语“转识成智”这四个字,在过去的千百年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哪,有太多的人皓首穷经,终生以求,可是到死,他也没把这四个字搞明白。其实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 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那么简单地讲,转识成智,从梵语角度说,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那个词头vi,这就是转识成智。那什么是去掉vi?vi就是表示分离的意思。那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哇!它不过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 {从认知模式的角度来看,圣者之所以是圣者,不是凡夫,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type="[]" coef="2"} +A、圣者知道心外无物,以为心外有物那是错觉。 +B、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表达,圣者的认知模式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C、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 +D、无明的凡夫认为有毛,认为眼睛之外、心之外有毛,这是增益。圣者远离凡夫以为心外有物的增益。 ||这个“能所分离”就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而圣者,他之所以是圣者,不是凡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圣者知道心外无物,以为心外有物那是错觉。因此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那么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的心是能所不分离。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什么分离?指的就是这个“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凡夫心,就是识,就是vijñāna。那相反的圣者的心,那就是“能与所”不分离的。所以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没有那个vi。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出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无明的凡夫认为眼睛之外、心之外有毛,这就是增益。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执著“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真“毛”的错觉是有的。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见影之见”与这个“影”是分离的,影就在眼睛外边。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在凡夫心中,误以为的毛一定是在能见毛的这个能见之外,也就是能见毛之见与所见之毛是分离的。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凡夫心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的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不是分离。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凡夫的修行,就是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从梵语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16/课后自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