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72/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72/课后自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72=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圣智事自性”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圣智事自性”,梵文原文直译就是“圣智观察事物”,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智观察圣者境界。 +B、āryajñāna,圣智,就是见道之后,圣位菩萨的智慧。 +C、vastu,一般译为“事”或者“事物”,就是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 +D、pravicaya,是“观察”的意思。这个词实叉难陀没有译,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都译为“分别”,译的不好,容易与vikalpa这个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分别”相混淆。 ||“圣智事自性”,梵文是āryajñānavastupravicaya。āryajñāna,圣智,就是见道之后,圣位菩萨的智慧。vastu,一般译为“事”或者“事物”,就是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pravicaya,是“观察”的意思。这个词实叉难陀没有译,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都译为“分别”,译的不好,容易与vikalpa这个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分别”相混淆。这句话直译就是“圣智观察事物”,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 {依照经文“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这句经文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据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为那些堕入自共相的菩萨们,讲说遍计所执自性的差别境界。 +B、“堕自共相”,就是堕入有自相与共相分别的境界。 +C、“堕自共相”,就是堕入凡夫境界。 -D、“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 ||大慧菩萨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据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为那些堕入自共相的菩萨们,讲说遍计所执自性的差别境界。“堕自共相”,就是堕入有自相与共相分别的境界,就是堕入凡夫境界。“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 {依照经文“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只要能够很好地知晓、通达“圣智事自性”这个法义,就可以进入清净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这就是加行位。 +B、进而就能够很好地明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诸地境界。 +C、就可以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和外道的禅定之乐,这就是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D、再进而就可以见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舍离五法三自性等等这些佛陀的言说法,这就是登八地菩萨位。 ||大慧菩萨为什么要请佛陀讲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呢?为什么要请佛陀讲遍计所执自性差别境界呢?原因是只要能够很好地知晓、通达这个法义,就可以进入清净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这就是见道。进而就能够很好地明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诸地境界。就可以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和外道的禅定之乐,这就是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再进而就可以见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舍离五法三自性等等这些佛陀的言说法,这就是登八地菩萨位。 { 依照经文“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这句经文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这就是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充满智慧法,这就是成佛。 +B、成佛之后,入如幻境界,就是入如梦如幻的凡夫境界,度如梦如幻的众生。 +C、生于一切佛刹土,生于兜率陀天和色究竟天,成就如来的化身和报身。 +D、佛陀在娑婆世界,示现化身度凡夫;佛陀在色究竟天,示现报身度菩萨。 ||直至“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这就是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充满智慧法,这就是成佛。成佛之后,入如幻境界,就是入如梦如幻的凡夫境界,度如梦如幻的众生。生于一切佛刹土,生于兜率陀天和色究竟天,成就如来的化身和报身。佛陀在娑婆世界,示现化身度凡夫;佛陀在色究竟天,示现报身度菩萨。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说,有一种外道执著无性,依照经文“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以下对“无性”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无性”,梵文是nāstitva,其中nāsti是na加上asti,直译就是“非有”。 +B、在梵文里没有“有无”的“无”,汉译的“无”,在梵文中是“非有”。 +C、“有”与“无”,也就是“有”与“非有”是相待的, +D、“有性”是与“非有”,也就是与“无”相待而成立;“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相待而成立的。 ||佛陀说,大慧呀,有一种外道执著无性,“无性”,梵文是nāstitva,其中nāsti是na加上asti,直译就是“非有”。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了,在梵文里没有“有无”的“无”,汉译的“无”,在梵文中是“非有”。这就表示“有”与“无”,也就是“有”与“非有”是相待的,就是“有性”是与“非有”,也就是与“无”相待而成立。“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相待而成立的。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随因而尽”,就是以为心外有事物,只不过这事物由于产生它的原因消失了,这个事物的存在性也就随之消失了。 +B、这类外道认为兔角的“无”与牛角的“有”,是相待而成立的。 +C、这类外道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归于消亡。因此,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如兔角一般不存在。 -D、这句经文中的“分别”是分辨的意思。经文的意思是说,这类外道会想兔子是无角的,牛是有角的,正是看到了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才会在比较、相待中说兔无角。 ||这种外道有分别想,注意是分别,就是以为心外有事物,只不过这事物由于产生它的原因消失了,这个事物的存在性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就是“随因而尽”。大家注意,“兔无角”是相待于“牛有角”成立的。因为如果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人们也不会说兔无角。正是人们看到了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才会在比较、相待中说兔无角。所以兔角的“无”与牛角的“有”,是相待而成立的。这种外道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最终都会随因而尽,就是都会归于消亡。因此,这种外道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如兔角一般不存在,这就是这种外道的“无性见”。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还有一种外道,见到由四大,或由求那,或由极微等产生出了实有的事物,这些实在的事物还有形状和位置等等的差别。 -B、“求那”,是指外道认为的组成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 -C、“尘”,梵文是aṇu,有时译作“极微”,这是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世间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 +D、佛陀说,这些外道虽执著兔无角,但对于这些实有的事物,生起了牛有角的妄想。 ||在这里,“求那”是指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尘”梵文是aṇu,有时译作“极微”,这是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组成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佛陀说,还有一种外道,见到由四大、或由求那、或由极微等产生出实有的事物,这些实在事物还有形状和位置等等的差别。因此,这些外道虽执著兔无角,但对于这些实有的事物,生起了牛有角的妄想。 {依照经文“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佛陀说,前面两种外道堕入了“有和无”的二边见。 +B、“有与无”是相互观待的,“有与无”是互相转化的,这就是“有无二边见”。 +C、第一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存在,后来不存在,从“有”变化为“无”。 +D、第二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不存在,后来由四大等组合而存在,从“无”变化为“有”。 ||佛陀说,大慧呀,上面这两种外道堕入了“有和无”的二边见。第一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存在,后来不存在,从“有”变化为“无”。第二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不存在,后来由四大等组合而存在,从“无”变化为“有”。这种有无相待,有无转变,就是“有无二边见”。 {依照经文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外道为什么会堕入有无二边见? |type="[]" coef="2"} +A、他们不知道“唯心”、“唯识无境”的道理,执著于心外事物的“有性”或“无性”,因此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B、他们不知道其实心外事物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没有“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生与灭。 +C、他们不知道有的只是没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却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的错觉,有的只是虚妄分别。 -D、他们不了解兔角无为何无,牛角为何有。 ||佛陀说,他们为什么会堕入有无二边见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唯心”的道理,不知道其实心外事物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根本就没有“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生与灭。有的只是没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却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的错觉,有的只是虚妄分别。这两种外道不知道“唯识无境”的道理,执著于心外事物的“有性”或“无性”,因此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兔角其实从来、压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兔角是离于有无的。 +B、从圣者的角度看,兔角是远离有无的,不应该分别。 -C、从凡夫的角度看,兔角的特征不能用凡夫听得懂的语言描述。 +D、凡夫心外一切的事物也是远离有无的,因此不应分别。 ||佛陀说,大慧呀,从圣者的角度看,兔角是远离有无的,不应该分别。为什么?因为其实兔角从来、压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不要对兔角起分别。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也是远离有无的,因此不应分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兔角的无,就是眼前现见,不须分别。 +B、远离“有无”就是不能分别兔角的“无” ,也不应分别牛角的“有”。 +C、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有与无”是相依观待,互为原因。 +D、远离“有无”就是分析到最极微,其实事物的存在性是没有的。 ||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有与无”是相依观待,互为原因。远离“有无”就是不能分别兔角的“无”,由于分析到最极微,其实事物的存在性是没有的,所以圣智境界也要远离牛角的“有”,因此也不应分别牛角的“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慧菩萨提问:如何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事物差别之相?以下哪些是佛陀正确的回答? |type="[]" coef="2"} +A、佛陀说“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B、佛陀以分析二种外道见为例,告诉我们,圣者观凡夫心外事物,就是要远离“有无”,要远离“生灭”。 -C、佛陀说“兔无角”是相待于“牛有角”成立的,因此兔角无和牛有角,都是成立的。 +D、佛陀说圣智所行远离二种执“兔无角”的见解,就不会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这就是佛陀对大慧菩萨问,如何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事物差别之相,这个问题的回答。佛陀以分析两种外道见为例,告诉我们,圣者观凡夫心外事物,就是要远离“有无”,要远离“生灭”。佛陀说圣智所行远离二种执“兔无角”的见解,就不会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quiz> <hr class="">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72/课后自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