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77/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77/内容提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77''' '''2-15-01常不思议''' '''【本讲内容】'''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常不思议,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将无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耶?”佛言:“大慧,非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显示常不思议?大慧,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若因自相成,彼则有常,但以作者为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远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离有无故,非作者,如虚空、涅槃、寂灭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道所有诤论。大慧,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眞理。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 内容提要 == 现在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第15段经文。 === 一、“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常不思议,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将无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耶?’” === 这句经文中的核心词汇是“常不思议”。“常”,梵文是nitya,“永恒不变”的意思。“不思议”,梵文是acintya,动词词根是√cit,是“知道”的意思,acintya就是凡夫不能臆度,凡夫不能理解,这就是“不思议”。 常不思议,就是这个“常”,是不思议的常,就是这里说的常,不是凡夫可以臆度的常。凡夫理解的常,一定是与无常相待的常,因为凡夫一定二。而这里说的不思议的“常”,是凡夫不能计度,远离凡夫的常与无常的二边的“绝待”的常。'''再强调一遍,所谓这个常是不思议的,就是这个常是绝待之常,不是与无常相待之常,这一点很重要。''' 这句经文里还有一个词很重要,就是“作者”。“作者”梵文是kāraṇa,词根是√kṛ。kāraṇa和另一个词kārya一同出现时,kāraṇa往往译为“能作”,kārya译为“所作”。kāraṇa译为“因”,kārya译为“果”。在这里实叉难陀,把kāraṇa译为“作者”。 那什么是作者呢?这在第二品第5段经文中有定义。'''“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这就是印度很多外道,认为凡夫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作者就是印度外道认为的,能产生、能创造出这个真实的凡夫世界的最初始的因,这个最初始的因也叫“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在印度外道那里,可以表现为能造物的神,也可以表现为组成凡夫世界的基础的物质等等。 这句经文,是大慧菩萨又向佛陀提问了。大慧说,老师啊,您说的如来证得的自证圣智最殊胜境界,是不思议的常,可是外道不是也认为作者也是不思议的常吗?大慧的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来自证圣智境界与外道的作者都是“绝待”之常,这没有什么区别嘛! === 二、“佛言:‘大慧,非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议。” === 佛陀回答说,大慧呀,外道的“作者”根本就达不到“常不思议”,就是外道认为的作者就不可能是“绝待”之常。 === 三、“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显示常不思议?大慧,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若因自相成,彼则有常,但以作者为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 大家注意,外道首先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进而又看到了他们认为存在的这个凡夫境界,在不停地生生灭灭。因此才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这个表现为生生灭灭的凡夫境界,最初是从哪里来的?既然认为生生灭灭的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么这个存在就应该有一个产生它或创造它的第一因,就是这个作者,kāraṇa。而外道认为的,这个能够成为凡夫境界的最初始原因的作者,它自己也应该有它的存在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相”。那么作为产生或创造凡夫境界的最初原因的作者的自相,就叫“因自相”,梵文是hetusvalakṣaṇa。 进一步讨论,这个作者的“因自相”,与被作者产生或创造出来的凡夫境界的自相,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作者的“因自相”在凡夫境界之外呢?还是作者的“因自相”在凡夫境界之中呢?只有这两种可能。作者在凡夫境界之外就叫“因自相不成”,作者在凡夫境界之中就叫“因自相成”。这里的“成”,梵文是yukta,这个词一般译为相应、契合、一致。作者在凡夫境界之外,就是作者与被作者的凡夫境界不相应,不一致,就是“因自相不成”。作者在凡夫境界之中,就是作者与被作者的凡夫境界相契合,是一致的,就是“因自相成”。 佛陀说,如果外道声称的作者“因自相不成”,就是作者在凡夫境界之外,那以何显示常不思议?就是作者既然在凡夫境界之外,怎样才能显示出这个作者的绝待之常呢?就是这个作者既然在凡夫境界之外,那这个作者怎么才能在凡夫境界表现出来,让我们都能够认识到它的绝待之常呢? 这里的“以何显示”,梵文是 kenābhivyajyate;其中abhivyajyate,这个词的动词词根,是√añj加前缀abhi和vi。abhivyañj,意思是“表现出来”。《梵英词典》的解释是 to be manifested。如果这个作者不能向我们显示,你就说它是绝待之常,那就太独断了,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作者的绝待之常。因此,“因自相不成”的作者的常不思议不能成立。 中国道家思想中能够产生这个世界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就是这种“因自相不成”的作者。声称能够创造这个世界而又不被创造的神,也属于这种“因自相不成”的作者。 佛陀说,如果外道声称作者因自相成,就是这个作者就在凡夫境界之中,与凡夫境界一致,而你依然坚持认为它是常,那以作者是世间万法的“因”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这个作者不可能是“常”。因为世间万法,当凡夫认为其中有事物,能成为其他事物产生的“因”的话,这个事物是不可能不变化的。比如妈妈生了孩子,妈妈能不发生变化吗?因此与凡夫境界一致的作者不可能常,更不可能是绝待常。因此,“因自相成”的作者“常不思议不成”。 === 四、“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远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离有无故,非作者,如虚空、涅槃、寂灭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道所有诤论。大慧,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 佛陀评论完外道的作者的常不思议之后,要讲佛法的常不思议了。佛陀说我的第一义的“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因相”相应、一致,为什么?因为远离“有无”。前面课程讨论过了,远离有无就是远离凡夫境界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灭;就是认同凡夫心外事物压根无生。因为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佛法第一义的常不思议,是否与凡夫境界相应、契合、一致的问题。 佛法第一义的常不思议只与第一义的因相相应、一致。那什么是第一义的因相呢?佛陀说“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的相,就是佛陀自内证得的圣智境界,是远离常与无常二边的绝待常的境界,是不思议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第一义“因”就是见道圣者的智慧能见能证。佛法第一义是圣者能见能证,因此,不是独断的推测和猜想。 '''佛陀说“离有无故,非作者”。大家注意,这7个字至关重要''',对应的梵文是bhāvābhāvavigatatvād akṛtaka。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由于远离断除了凡夫境界的有无生灭,也就是证得了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因此佛法的第一义,就不是产生或创造凡夫境界的初始的“因”,就不是产生或创造凡夫境界的“作者”。'''因为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不需要初始因的作者去产生、去创造。不存在是不需要产生或创造的,大家对此要格外留意。''' '''佛法的常不思议与外道的常不思议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差异,就是是不是“作者”,是不是产生或创造凡夫境界的“因”,这是佛法与外道的分水岭,这是判断佛法与外道的最重要的判据之一。'''只要你认为有个常不思议,即便你给这个常不思议起个特佛教的名,比如叫“真如”,而你又认为被你起名叫“真如”的,这个你认为的常不思议,能生起凡夫境界;即便你给这个生起,又起一个特佛教的名儿,比如叫“缘起”,就是你起名叫真如的常不思议,缘起了世间万法。这听起来不管多么的像佛法,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外道见。 佛陀说,佛法的第一义如同虚空、涅槃、寂灭法。虚空、涅槃、寂灭,是各乘佛法共许的无为法,是常不思议。佛陀说,所以呀,我说的常不思议,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佛陀继续说,大慧呀,佛法的绝待的常,是如来自内证圣智所行的真如,就是佛法的常不思议,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实叉难陀译为“真理”,梵文是tathatā,就是“真如”。因此,佛陀说,大慧呀,菩萨们应该修行,以圣智证入如来常不思议自内证境界。 == 梵汉经文 == {{L2:2-15/001梵}} {{L2:2-15/001繁}} {{L2:2-15/001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2-15/00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15/00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15/001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77/内容提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