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自测综合一”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教材>Admin (建立内容为“=《楞伽经导读》自测综合一= =='''一、填空题'''== <hr class="">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1'''=== <hr class=""> '''单选…”的新页面)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自测综合一= | =《楞伽经导读》自测综合一= | ||
=='''一、填空题'''== | =='''一、填空题'''== | ||
== '''二、在线测试题''' == | == '''二、在线测试题''' == | ||
第12行: | 第11行: | ||
<quiz display=simple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 | {依照《解深密经》中的判教,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此,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A、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众生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 | +A、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众生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 | ||
+B、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必要前提。 | +B、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必要前提。 | ||
-C、因为都是佛说,所以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可以混讲、混学。 | -C、因为都是佛说,所以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可以混讲、混学。 | ||
+ | +D、有人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判教。 | ||
|| | ||在《解深密经》中,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必要前提。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判教。 |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的骨架,对此,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的骨架,对此,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
第24行: | 第23行: | ||
+A、“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纲领。 | +A、“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纲领。 | ||
+B、懂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 | +B、懂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 | ||
+ | +C、不懂“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其他的枝枝节节的琐碎的内容,学的再多,也不能叫做懂唯识。 | ||
+D、造成学习唯识“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 +D、造成学习唯识“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 ||
|| |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非常重要,因为佛陀的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就是用这四个道理建立起来的,这四个道理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这四个道理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的骨架。懂了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不懂这四个道理,其他的枝枝节节的琐碎的内容,学的再多,也不能叫做懂唯识。造成“入海算沙”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纠结为枝枝节节的末节,因此才造成入海算沙。 |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以下对“境界自心现”的法义理解错误的是哪些?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以下对“境界自心现”的法义理解错误的是哪些? | ||
第72行: | 第71行: | ||
+A、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所以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所分离。 | +A、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所以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所分离。 | ||
+B、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圣者的认知模式是“能所不分离”。 | +B、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圣者的认知模式是“能所不分离”。 | ||
+ | +C、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去掉vi,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从识转变为智,叫做“转识成智”。 | ||
+D、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 +D、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 ||
||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所以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所分离。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那么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那么从识转变为智,在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 ||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所以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所分离。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那么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那么从识转变为智,在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 ||
第119行: | 第118行: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A、“毛”比喻的是凡夫心的行处,凡夫心走到了错误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凡夫以为真实无比的山河大地、宇宙人生。 | +A、“毛”比喻的是凡夫心的行处,凡夫心走到了错误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凡夫以为真实无比的山河大地、宇宙人生。 | ||
- | -B、“毛”的最初来源和内部结构是真实存在的,努力地找,一定可以找到。 | ||
+C、“眼翳执毛”模型中的“似毛的影”和“毛”来比喻,明明只是心内的“影”,凡夫非执著为是心外的“毛”。 | +C、“眼翳执毛”模型中的“似毛的影”和“毛”来比喻,明明只是心内的“影”,凡夫非执著为是心外的“毛”。 | ||
+D、通过“眼翳执毛”模型可知,翳病治好以后,看似像毛的影也就不存在了。 | +D、通过“眼翳执毛”模型可知,翳病治好以后,看似像毛的影也就不存在了。 | ||
第149行: | 第148行: | ||
</quiz> | </quiz> | ||
==='''判断题'''=== | |||
<hr class=""> | |||
'''判断题 每题1分;'''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懂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不懂这四个道理,其他的枝枝节节的琐碎的内容,学的再多,也不能叫做懂唯识。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对我们凡夫而言,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藏识,即阿赖耶识。另外的七个识只是藏识在某种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基于种子熏现模型,现行是现的行为,没有说现物,不是显现出一个东西,而仅仅显现的是行为。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quiz> | |||
<comments />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中级]]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中级]] |
2021年2月20日 (六) 23:27的最新版本
《楞伽经导读》自测综合一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1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点击随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