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偈颂-47”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22行: 第22行:
“愚夫妄分别”,所以分别是妄、是错误的,才叫分别。为什么说“分别”是“妄”?以为心外有世界,以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很真实,以为我在这真实的山河大地、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轮回呢。这就是“愚夫妄分别”。
“愚夫妄分别”,所以分别是妄、是错误的,才叫分别。为什么说“分别”是“妄”?以为心外有世界,以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很真实,以为我在这真实的山河大地、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轮回呢。这就是“愚夫妄分别”。


所以学三时教法一定得要知道什么叫分别。如果连这都不知道,瑜伽行派就没法学,唯识就没法学,为什么?讲唯识,唯识讲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外的境界,如果你认同了唯识就无分别了,你之所以在分别,就是认为心识之外有没有世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认为心外有没有世界?有世界嘛!居然有一位大师,我最近这两天在网上看到的,居然他说唯识不能是识外无境,为什么?这识外的境界是我们凡夫的常识,你连这个都给搞没了吗?居然说不能识外无境,为什么你居然认为心外没世界?太违背众生常识了嘛!你说佛说的法,他还不能违背凡夫的常识,我们要强调的是佛陀说的法,他都不是违背凡夫的常识,是要颠覆我们凡夫的常识,这才是智者,唯识的伟大跟可贵,就是告诉我们,你以为心外有世界就是一场错觉。因为只要认为心外有世界就是分别,我表达清楚了吧?
三时教法说的分别,在《楞伽经》当中,90%出现的“分别”这个词指的都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指我们凡夫对心外世界的判断。所以“愚夫妄分别”,而“诸圣离有无”,诸圣者是远离这种分别的有无境界的。
所以三时教法说的分别,在《楞伽经》里边90%出现的分别这个词指的是什么?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指我们凡夫对心外世界的判断。 说走过一人,我装看不见,我不判断他是男的是女的。说着你看,我无分别,这个不叫无分别,你只要认为心外有个人,这就已然是分别了,你甭管你判断不判断他是男的女的,你已然怎么样?分别了。所以愚夫妄分别,诸圣者是远离这种分别的有无境界的,所以大家注意,二是凡夫的特点,分别也是凡夫的特点,其实分别也是一种二,是什么分别?能所分离的二、能跟所俩对立的,认为没有所就没能,没能就没所,也是二,但是分别的二跟我们普通说的二是分别跟我们普通二时教法说的,谁更基本,分别更基本,各位,把分别解构了,其实就把二也彻底解构了,所以你只要知道“愚夫是妄分别,圣者就远离了有无的二边之二”,
 
二是凡夫的特点,分别也是凡夫的特点,其实分别也是一种二,分别是能所分离的二,能跟所俩对立的。分别的二和二时教法说的“二”,谁更基本?分别更基本。把分别解构了,其实就把二也彻底解构了。所以你只要知道愚夫是妄分别,圣者就远离了有无的二边之“二”了。

2021年5月26日 (三) 17:00的最新版本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ākāśam atha nirvāṇaṃ nirodhaṃ dvayam eva ca |

bālāḥ kalpenty akṛtakān āryā nāstyastivarjitān[1] || 136 ||

【求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菩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凡夫分别生,圣人离有无。

【实译】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就是像“远离于断常”,世间一切都如梦,“愚夫妄分别”,注意,读三时教法的时候,读瑜伽行派的经典的时候,“分别”不是凡夫境界上的判断,不是对凡夫境界不判断叫无分别,只要认为心外有物,这已经就是分别了。这个事太重要了。

什么是三时教法说的分别?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认为能认识的心和被认识的物,两者是分离的,也就是以为心外有物。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已经是分别了。

学三时教法,为什么得把“分别”搞清楚了?因为三时教法中,佛陀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时候,解构的抓手就是分别。

在二时教法中讲,凡是二,一定是凡夫,凡是凡夫,一定二;到了三时教法,我们说,凡是分别,你就是凡夫,凡是凡夫,你一定正在分别。分别是凡夫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把分别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因此,到了三时教法,佛陀解构凡夫境界的把手,就是死死抓住我们的一个凡夫的特点,就是分别。

那佛陀怎么解构分别?唯识!只有心识,没有外境。没外境了不就没分别了嘛。用唯识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让我们从一个分别的凡夫,走向无分别的智者,这就是三时教法。多简单、多清晰、多明了。所以学三时教法的时候,不能不知道什么叫分别。

“愚夫妄分别”,所以分别是妄、是错误的,才叫分别。为什么说“分别”是“妄”?以为心外有世界,以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很真实,以为我在这真实的山河大地、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轮回呢。这就是“愚夫妄分别”。

三时教法说的分别,在《楞伽经》当中,90%出现的“分别”这个词指的都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指我们凡夫对心外世界的判断。所以“愚夫妄分别”,而“诸圣离有无”,诸圣者是远离这种分别的有无境界的。

二是凡夫的特点,分别也是凡夫的特点,其实分别也是一种二,分别是能所分离的二,能跟所俩对立的。分别的二和二时教法说的“二”,谁更基本?分别更基本。把分别解构了,其实就把二也彻底解构了。所以你只要知道愚夫是妄分别,圣者就远离了有无的二边之“二”了。

  1. N nāstyastivarjitāḥ;V nāstyastivarjit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