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三十二相”的版本间差异
净名佛学小词典>Admin |
楞伽经导读>Admin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0年11月25日 (三) 09:08的版本
净名百科
“身相”,鸠摩罗什译得很简单,梵文是“lakṣaṇa-sampadā”,意为“完美身体的形象”,义净法师译作“具足胜相”。什么意思?一个人在世间成佛了,或者说佛陀应化在人间所示现的色身的形象,当然不是常一不变,但有没有一个相似相续下的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呢?这个问题《金刚经》里没讲,但是佛陀在其他经里反复讲了,应化到人间的佛、如来,有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这个形象叫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什么意思?
纵向判教
横向判教
法义诠释
中国有相学,民间有人会看面相、看手相。印度也有相学,而且相当发达,印度人看相不仅仅看面相、看手相,是从头到脚看,无处不看。印度相学认为,我们人间有三十二个一等好的相,具体哪三十二个,在这里不具体列举了,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三十二个相不需要全有,只要有其中的三个、五个、八个,就已然是世间绝顶尊贵的人了。如来在其他经里讲课,说应化到人间的佛,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什么样?他老人家这三十二个相全都具有。除了三十二个一等好的相之外,还有八十个二等好的相,印度人叫“八十种好”或“八十随好”。具体哪八十个,大家自己可以查一下资料。八十个二等好的相虽然是二等好,也相当的好,一个人不需要八十个全有,有其中的十个、十二个、十五个,就已然是世间相当尊贵的人了。释迦牟尼在其他经里讲,应化到人间的佛,不仅三十二个相全有,八十个相也全有。所以我们经常赞叹佛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什么应化到人间的佛会是这样呢?印度人认为,我们的身相,身体的形象,这个色身的形象,是我们往昔多生累劫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生生死死的相似相续过程中所修行的福德的显现。一个人修行的福德越好,他所显现的这一生的身体形象就越好。所以印度人对一个人相貌长得好,是非常不吝赞美之词的,当印度人赞美你长得真好,长得真漂亮,其实就是在赞美你很有福德。可是要知道,成佛是两样东西的圆满具足,哪两样东西?就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佛陀是一个福德圆满者,因此他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色身的形象,就一定是圆满的,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而我们一般的普通人,福德不圆满,因此感得的色身形象,肯定也是有缺陷的,而佛陀是圆满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① 三十二相,可参《大智度论》卷四、《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三相经》《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七三等。
② 八十种好,可参《佛本行集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二九、《增一阿含经》卷四六等。
维基百科
三十二相(mahā-puruṣa lakṣaṇa),又叫丈夫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佛教术语,是佛与转轮圣王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和八十种好合称“庄严相好”。
概述
三十二相源自古印度,传说统一四海的转轮圣王拥有这些面貌和身体特征,而且头上旋转著金轮(法轮)。释迦牟尼佛初生时,便已具有转轮圣王的德相,婆罗门仙人预言他要么成为转轮圣王,要么出家成就最上佛果。
大乘佛教认为,佛陀的三十二相,是一种示现[1],也是在因地为菩萨修行时积累福德所获的果,体现了佛陀的内德。譬如,不妄语、两舌、恶口,多实语、爱语,故得广长舌、齿多且好相。再譬如,悉达多成佛为释迦牟尼佛后,头顶长出肉髻,是佛陀独有的特征。
分述
《中阿含经·三十二相经》:
|
《长阿含经·大本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