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2/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添加13,109字节 、 2021年3月29日 (一) 12:33
(导入1个版本)
第10行: 第10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正确选项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是一句极具震撼性的语言,能够颠覆当今末法时期99.99%以上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对佛法的理解。
+B、这里的“世间”和“世界”就是指三时教法中所表达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我们把这个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简称“凡夫境界”。
+C、如果把世间离生灭,曲解成世间有生灭,就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外道见。
-D、世间本身是生灭的,犹如虚空华(花),有生有灭。
||世间没有生和灭,世界如同虚空花。这是一句极具震撼性的语言。这句话能够颠覆当今末法时期99.99%以上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对佛法的理解。这里的“世间”和“世界”就是指三时教法中所表达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我们把这个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简称“凡夫境界”。世间没有生和灭,世界如同虚空花,这句经文还是一个标尺,就是对这句经文的理解如法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大乘了义佛法的标准。如果把世间离生灭,曲解成世间有生灭,就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外道见。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的理解,下列理解错误的哪些?
|type="[]" coef="2"}
-A、世间没有生和灭,世界如同虚空花。
-B、对“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这句经文的理解,如法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大乘了义佛法的一个标准。
+C、凡夫世间是有生灭变化的,佛陀离开了、超越了这个世间的生灭。
+D、世间的事物都是无自性、生生灭灭而存在的,只有远离了这些生灭才能证得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
||这是一句极具震撼性的语言。这句话能够颠覆当今末法时期99.99%以上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对佛法的理解。这里的“世间”和“世界”就是指三时教法中所表达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我们把这个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简称“凡夫境界”。世间没有生和灭,世界如同虚空花,这句经文还是一个标尺,就是对这句经文的理解如法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大乘了义佛法的标准。如果把世间离生灭,曲解成世间有生灭,就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外道见。
{依照经文“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理解这里的“有”与“无”?
|type="[]" coef="2"}
+A、简单地说,“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
+B、这句经文里的“有”和“无”,对应的梵文分别是“有”和“非有”。
+C、依据梵文“有”和“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和“无”是相依相待的。
+D、在梵文里,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没有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
||什么是“有无”?简单地说,“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其实这里的“有与无”对应的梵文是“有与非有”。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在梵文里没有“有与无”的“无”字,什么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呢?梵文文法中有一个规则就是“名出于动”,就是所有的名词都来源于动词。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在梵文中没有“有与无”的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这就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就是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这就是说“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中的“有”与“无”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表示与“有”相待的“无”在梵文里就表达为对有的否定---非有。
+B、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
+C、只有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
+D、“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
||表示与“有”相待的“无”在梵文里就表达为对“有”的否定——非有。只有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这就是说“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
{依照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智不得有无”的“智”是指佛的智慧。
+B、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C、世间没有“生和灭”,因此在世间就不能见到“有与无”。
-D、凡夫世间有“有”与“无,“有”是能够感知,“无”是不能感知。
||既然偈颂的前一句说,世间没有“生和灭”,那么怎么会在世间还能够见到“有与无”呢?因此“不得有无”。“不得有无”就是不可认同凡夫境界、世间具有“有无”,而执取世间“有无”。表达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凡夫世间根本没有“有”与“无”,有“有无”就是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没有“有无”。 “智不得有无”的“智”是指佛的智慧。大慧菩萨是在说,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依照经文,“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为何兴起了大悲心?
|type="[]" coef="2"}
+A、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
-B、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离开生和灭。
+C、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D、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
||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就是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就是佛陀以他的悲悯而度众生。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兴起了大悲心,佛陀以他的悲悯而度众生。佛陀讲授了哪些极其重要的法义给我们这些凡夫?
|type="[]" coef="2"}
+A、世间从来、压根就没生过。
+B、世间没有生和灭。
+C、世界如同虚空花。
+D、世间有无不可得。
||佛陀以他的悲悯而度众生,要把“离生灭,虚空花,不可得”,这些极其重要的法义讲授给我们这些凡夫。
{依照经文“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只做下列哪些行为与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无关?
|type="[]" coef="2"}
+A、众生没饭吃,就给饭吃;众生没衣穿,就给衣穿。
+B、众生没钱上学,没钱看病就给钱让他能上学、能看病。
+C、看见乞丐就掉眼泪、同情。
-D、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
||说众生没饭吃,就给饭吃;众生没衣穿,就给衣穿;众生没钱上学,没钱看病就给钱让他能上学、能看病。这些不能说不是悲心的体现,不能说不是度众生。但是佛教不是低下的、滥情的信仰,佛教的悲心并不只体现在看见乞丐就掉眼泪的同情心上。大乘佛法的大悲心,最应该体现在令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上,这才是度众生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了向众生讲说佛法,让众生得到彻底的生死解脱,于老师总结了度众生的4+1布施法,其中前四件事是法布施,这四件事包括哪些?
|type="[]" coef="2"}
+A、第一件事,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
+B、第二件事,告诉众生佛陀找到了从人生大梦中醒来的方法。
+C、第三件事,如果一时半会儿醒不了,告诉众生,佛陀教诲我们怎么做就能做美梦而不做恶梦。
+D、第四件事,对那些正在做恶梦的众生,告诉他为什么别人在做美梦,而你却在做恶梦。
||怎么才能让众生得到彻底的生死解脱呢?首先就是向众生讲说佛法。我总结了度众生的4+1布施法,一共做五件事。第一件事,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第二件事,告诉众生佛陀找到了从人生大梦中醒来的方法。第三件事,如果一时半会儿醒不了,告诉众生,佛陀教诲我们怎么做就能做美梦而不做恶梦。第四件事,对那些正在做恶梦的众生,告诉他为什么别人在做美梦,而你却在做恶梦。在做好前四件事的同时做第五件事,就是尽我们所能,努力帮助正在做恶梦的众生。大家要注意,不做前四件事,只做第五件事,与佛法无关。
{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佛陀说法布施为最,如何理解法布施为最?
|type="[]" coef="2"}
+A、佛陀说为他人讲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于把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全都捐献的功德。
+B、法布施可以引导众生彻底解脱生死。
+C、法布施与财布施、无畏布施、身命布施相比,是质上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D、法布施是令众生了知轮回如梦,醒即解脱。
||前四件事是法布施,法布施为最。正如《金刚经》里讲的,为他人讲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于把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全都捐献的功德。也就是法布施与财布施、无畏布施、身命布施相比,是质上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理解三时教法的“生灭”?
|type="[]" coef="2"}
+A、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阿赖耶识有生灭,阿赖耶识的生灭是圣者才能见,不属于凡夫境界。
+B、凡夫境界没有生和灭,佛陀证悟的真如不生不灭,
+C、《楞伽经》后面的经文讲到,藏识有两种生灭。
+D、世间没有生和灭,而阿赖耶识有生灭,说明阿赖耶识不属于世间。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阿赖耶识有生灭,《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会讲到藏识的两种生灭。世间没有生和灭,而阿赖耶识有生灭,说明阿赖耶识不属于世间。这是前面课程反反复复强调的,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不属于凡夫境界。这也是“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这个表达的在经中的印证。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理解“空”与有无相待的“无”?
|type="[]" coef="2"}
+A、空的梵文是śūnya。
+B、空,是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
+C、空,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D、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表示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也就是“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意思就是表示不存在的“非有”、“无”,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那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翻译成汉语就是“空”。大家一定要把表示凡夫境界的“有无”的“无”与“空”区分开来。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quiz>
</quiz>
第23行: 第117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佛陀的悲心体现在度众生,体现在令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上,这才是度众生。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也就没有与这个“有”相待的“无”。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quiz>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21,00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