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5
个编辑
第115行: | 第115行: | ||
-不会双盘的是凡夫,会双盘的是圣者。 | -不会双盘的是凡夫,会双盘的是圣者。 | ||
{ | {楞伽经中,圣者心的行处是指(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真如 | +真如 | ||
- | -空性 | ||
- | -缘生性空 | ||
- | -假如 | ||
{ | {对真如来说,所谓能见和能证的区别是指(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见真如和证真如是一样的。 | ||
+ | +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不同的。 | ||
- | -能否理解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的区别。 | ||
- | -能否理解中观和唯识的区别。 | ||
{ | {凡夫心的行处是指(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真如 | ||
- | -如如 | ||
- | -圆成实性 | ||
+ | +凡夫用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 | ||
第142行: | 第142行: | ||
-错误 | -错误 | ||
{ | {“境界自心现”的法义,这是《楞伽经》的核心,告诉我们外境都是自心真实的产生出来的。(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境界,对应梵文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的翻译家译作“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那么行处是“谁”行走到的地方呢? 是信了佛法的这些修行者(你、我、他、我们)的腿所行走到的地方。(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凡夫感受到的境界,比如山河大地、桌椅板凳、亲人朋友,都是“心”产生出来的。(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凡夫心的行处、境界,就是凡夫用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圣者心的行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圣者、就是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境界自心现”的心,指的就是凡夫的心脏。(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境界自心现”,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心自己的显现而已。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境界既然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正确 | +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