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教材>Admin |
楞伽经教材>Admin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9=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9= |
| ==='''一、填空题'''===
| | =='''一、填空题'''== |
| 1、如果听了佛陀的三时教法,不能理解,不能认同,就把佛陀的教法当作一种思想文化来学习。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务必不要自己不理解佛陀的教法而生(),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 |
| | |
| 2、罗婆那王看见大海的波浪,他又观到此时围绕着佛陀的这些众生心,他就以大海的波浪来比拟描述(),说了十二个字,“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
| |
| | |
| 3、罗婆那王请佛陀说法,为使自己和这些天、人、种种的众生“于长夜中得大饶益”,这里的“长夜”是形容众生的()。
| |
| | |
| 4、《楞伽经》中讲“境界自心现”的时候,反复强调“心”既代表(),也代表()。
| |
| | |
| 5、在《楞伽经》当中给圣者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凡夫心,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 |
| | |
| 6、注意智的梵文jñāna,识的梵文 vijñāna,它们来自于同一个动词词根(),这个词的意思是()。印度的语言学家认为“名出于动”,他们认为所有的()都必须来源于()。
| |
| | |
| 7、动词词根jñā后边加词尾形成jñāna,实叉难陀把它翻译成(),这就是圣者心。
| |
| | |
| 8、词根jñā加上词尾na,同时还加上一个词头,一个前缀vi,形成一个名词vijñāna,实叉难陀把它翻译成(),()的梵文词比智的梵文词多了一个词头vi,这一点相当重要。
| |
| | |
| 9、识的梵文vijñāna,这个词的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这个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它就应该表达的是一种()的认知模式。
| |
| | |
| 10、藏识的“()”,对应的梵文是ālaya。这个梵文词的基本的含义是房间,引申义就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
| |
| | |
| 11、很多翻译家把ālaya译作藏,也经常音译成(),所以藏识也叫(),它对应的梵文是ālayavijñāna,藏识就是具有收藏功能的识。
| |
| | |
| 12、佛陀的三时教法是由哪四个道理组成骨架?“()、()、()、()”,请按课内的顺序填写。
| |
| | |
| 13、《楞伽经》中讲藏识,就是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中的八识的这个道理。八识,哪八个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排在第八位的就是这个()。请按课内顺序填写。
| |
| | |
| 14、讲八识的时候,是不是在这第八个识、藏识——阿赖耶识之外,还有独立于这个藏识的七个识呢?答案是()的。(否定还是肯定)
| |
| | |
| 15、其实讲八个识,这是一种说法的(),等把《楞伽经》学完之后,你就知道识其实只有一个,这个藏识——阿赖耶识,另外的七个识只是这个藏识在某种情况下的显现出来的()而已。
| |
| | |
| 16、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在学习二时教法的时候,有阿赖耶识吗?()(请选有或没有)。在二时教法里边,在般若经里边,它讲的是六个识,就是()、()、()、()、()、(),只讲这六个识。(请按课内的顺序填写)
| |
| | |
| 17、藏识,是()教法的核心词汇,()教法不讲藏识,所以阿赖耶识是()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凡是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它一定是()教法的经典。
| |
| | |
| 18、藏识虽然讲的是凡夫心,但是三时教法《楞伽经》是立足于() 境界回过头来看我们凡夫心,因此藏识是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通俗的讲,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圣者才能见 的()。
| |
| | |
| 19、讲三时教法,讲瑜伽行派,讲唯识,藏识是()才能见,这件事是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害中的要害
| |
| | |
| 20、为什么二时教法里没有藏识?因为二时教法它是立足于()境界向()说法,因此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自己当下的这个(),因此它就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此二时教法只讲六个识,没有藏识。
| |
| | |
| 21、二时教法也无法讲末那识,就是第七个识。《楞伽经》在后边的经文里讲得很清楚,说“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就是只有依止于(),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就无法讲末那识,所以二时教法只讲六个识。
| |
| | |
| <hr class="">
| |
|
| |
|
| == '''二、在线测试题''' == | | == '''二、在线测试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