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二谛”的版本间差异

添加998字节 、 2020年11月27日 (五) 13:14
无编辑摘要
imported>悟缘起
(创建页面,内容为“四重二谛,二时教法中的渐法,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先生为度化末法众生构建的弘法解构模式。 四重二…”)
 
dc>Yinxuefeng
第1行: 第1行:
四重二谛,二时教法中的渐法,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先生为度化末法众生构建的弘法[[解构]]模式。
='''净名百科'''=
==[[纵向判教]]==
[[二时教法]]
==[[横向判教]]==
[[破增益]]
==法义诠释==


四重二谛,也称为[[权便中观]],是立足凡夫境界对凡夫进行[[破增益]]、[[补损减]]。
龙树说佛陀为众生说法,是依据二谛的模式而宣说的。二谛就是两条道理,那这两条道理是什么呢?一个叫作“世俗谛”,另一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第一义谛”,更多时候被称为“胜义谛”。


四重二谛,以最大幅度对众生的妥协开始,一步步将凡夫境界彻底解构干净,这是二时教法传入汉地以来,最为体系化的具有完整、清晰、简洁形态的解构模式。
二谛是引领着我们趋向佛法甚深真实的一个阶梯、一把钥匙。


四重二谛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弘法的速度,是末法众生领受真实佛法的无上法宝。
二谛是递进模式


[[第一重二谛]],世俗谛是实有,则胜义谛是缘生。
二谛是一个模式,是一步步地递进解构我们凡夫的模式。那么构建几重二谛是相对合理的呢?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叫《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四卷里有“四俗一真”;玄奘大师糅译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叫《成唯识论》,《成唯识论》第九卷有“四重胜义”。所以在印度的这些论师在构建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模式时,解构模式往往是建立四重模式。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佛教里有个三论宗—三论宗是依据三部论典建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就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龙树的弟子提婆的《百论》,三论宗是汉传佛教中最试图来传达般若经真实法义的宗派。在三论宗中有一个大祖师,叫吉藏,吉藏大师讲二谛的时候,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所以大家看印度的祖师跟中国的佛教祖师,都试图建立四重二谛。那么我们效仿这些古德,也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也就是经过四重二谛,佛陀把我们凡夫的见解,解构到趋向智者的境界。


[[第二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则胜义谛是性空([[缘生性空]])。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教理体系]]
[[第三重二谛]],世俗谛是性空,则胜义谛是假名。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名,则胜义谛是“空性”([[缘起无生]])。
[[Category:楞伽经导读]]
[[Category:楞伽经导读004]]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词汇扩展]]
[[Category:百科词条]]
[[Category:中文词条]]
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