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二谛之第四重:“离言空性”
四重二谛之第四重:“离言空性”
汽车制造厂的组装车间里,把各处运来的汽车零部件组装起来,后来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是不是在这些零部件之外,又产生出的零部件当中没有的一个新东西?这个新的东西产生了没有?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产生了新的东西,产生的就是车嘛!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大家仔细地想一想,产生出新的东西了吗?我们后来起名叫“车”的东西,它不过仅仅是零部件的一个组合,如果逆着流水线走一趟,把这些零部件拆下来,铺在地上不就是这一堆零部件吗?然后顺着流水线走一趟,把它组合起来,那就是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所以车这个东西,不过是零部件的组合,零部件之外并没有产生一个这些零部件当中没有的新东西。
当然有人说,这车有了新的功能。是的,有了新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要显现出来,还得有人的参与,还得要加上那些能量的东西,比如说汽油、柴油、电力。这些先不说,我们就说它产生了新的功能。正是因为这新的功能,就使得我们误会了,以为汽车制造厂产生出了汽车零部件当中没有的一个新的东西,由这个新的东西来导致新的功能。其实仔细一想,零部件之外没有产生新的东西,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个东西,不过就是零部件的组合而已。所以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个东西,并没有真正地产生。
有人说,车没产生,那车轱辘总是产生了吧?可是用同样的思想方法想一下,我们起名叫“车轱辘”的东西,不过是制造车轱辘的工厂,把产生车轱辘的那些元素一组合,起了个名叫“车轱辘”,其实还是没产生啊!
有人说你举的都是机械的例子,能不能举点高深的例子?可以啊!化学的例子,H2+O2出现H2O,我们给H2O还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水”;可是想一想,水是在H和O之外,又产生了一个H和O当中没有的新东西吗?不是的,它不过是H和O的组合。以这样的思想方法,一分析就会发现,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事物,其实并没有产生啊!所以佛陀安立缘生,其实最终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凡夫境界上一切的事物其实是无生——没有产生。缘生,就是无生。佛陀安立缘生的概念,只不过是为了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个解构的善巧而已。
汽车制造厂的例子,比较贴近于我们现实人的生活。其实在佛经当中,佛陀当年比较喜欢举的例子,比如说做瓦罐,做瓦罐的工人把泥掺上水,经过一定的程序,出现了一个可以装东西的瓦罐。佛陀就问:这个瓦罐是不是在这些泥、水之外,又出现的一个新东西呢?其实没有。佛陀还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妇女织布,妇女在织布机上把线一根一根地串起来,出现了一个后来我们起名叫“布”的东西;佛陀问:是不是在线之外,又产生了一个线当中没有的新东西呢?其实没产生,无生。
龙树论师《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第十一颂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是因缘的,若散若聚,缘生。但是其中并没有产生出一个新东西,果并没有产生,“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在缘当中,新的事物——果“若无”——是不存在的。“云何从缘出?”怎么会从缘真正地产生出了什么新东西呢?没有。所以缘生其实就是无生。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从来、压根儿就没有产生。
这个理论是惊世骇俗的呀!凡夫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说凡夫会反驳说,理论上论证这桌子没产生,这车子没产生,可是在我的感觉上,我看见了,我摸到了这张桌子跟车子啊!龙树是怎么回答?龙树对凡夫提出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不就对了吗?这不就充分证明了你是傻子吗?前边已经做了充分铺垫了,这第三重二谛是进入大乘佛法的真正门槛,而大乘佛法最极不共的教法,就是无生。
假有唯名
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成为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只不过我们在语言上略作调整。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叫“名言假有”,那么到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我们为了凸显只剩下名言,那么我们把它略作调整,叫“假有唯名”。通过前三重二谛的学习,佛陀已然把我们解构得只剩下点儿名言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假有唯名,胜义谛是什么呢?只剩下名言了,那我们就分析一下名言。名言也是一种事物,但是名言这种事物,之所以叫“名言”,与其他别的事物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总是不代表自己,总是要代表别的事物。比如说,我说“杯子”,那么当大家听到“杯子”这个声音的时候,你绝不是联想到“杯”“子”这样两个频率上的声音而已,一定往桌子上去寻找那个能够盛水的容器。我说“杯子”,你联想的不是“杯子”这个音声本身,而联想到的是桌子上盛水的那个容器。“杯子”这个音声是个名言,总是不代表它自己,要代表另外一个事物。这个“杯子”、这个名言叫做“能诠”。名字总不代表自己,总要去代表别的事物,它总是要去代表的那个东西,叫做“所诠”。所诠,佛教里也叫做“义”,梵文是“artha”,这个名字所指的那个对象,叫“实义”。当我们运用一个名言的时候,我们凡夫心中一定有这个名言所指的那个事物。
“离言空性”
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名言所指的事物解构掉了。比如说车,是不是有一个真正的事物“车”诞生了呢?没有。名言“车”底下不过是个缘生,并没有产生出一个新的事物,只是我们误以为产生了一个新事物,才给它起个名叫“车”,而我们误以为产生的那个事物,其实根本就没产生。所以能诠的名言所指的对象,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我们凡夫误以为它存在,才给它起个名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名字所诠的事物根本不存在,名言本身就是相当多余的。
我们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比如说,我们凡夫所看到的世界,佛陀首先告诉我们,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可是要知道,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就固化了这个事物。什么叫固化了呢?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比如说一个孩子降生,从我们凡夫境界上讲,这个孩子从生到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可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非要给孩子起个名叫“张三”。“张三”这个名字一起,就使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张三,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是张三,他工作了还是张三,最后死了,还是张三死了。“张三”这个名字的安立,在我们凡夫心中,就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一个变化的事物给固化了。我们凡夫的心中,对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势必会觉得它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自性。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话,一个连带的结果是,它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名言的运用,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
名言本身也是凡夫境界的事物,比如我说“杯子”,这个音声也是事物,或者我在纸上写下“杯子”两个字,“杯子”这两个字组成的这个图案,也是一种事物。依据第三重二谛,名言这个事物本身,其实也是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在第四重二谛当中,佛陀首先要解构的是什么?解构的是名言,最后把第三重二谛剩下来的那一点点名言,也要解构掉。把名言解构掉,就叫做“离言”。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是假有,也就是根本没有,只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有,因此在第四重二谛当中,要把我们凡夫误以为有的这个假有,也要解构掉。所以到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假有就是根本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这件事儿,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空性”,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śūnya”意思是没有,空,零,什么都没有,“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基本特征。所以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胜义谛是“离言空性”。既然“离言”,“离言空性”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凡夫,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因此“离言空性”这四个字还要画上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