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偈颂-15
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
cittaṃ manaś ca vijñānaṃ lakṣaṇārthaṃ prakalpyate |
abhinnalakṣaṇā hy aṣṭau na lakṣyā na ca lakṣaṇam || 104 ||
【求译】谓以彼意识,思维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菩译】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诸识无别相,非见所见相。
【实译】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
“心意及意识”,就是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八识无别相”,把阿赖耶识分成八个识,不要以为它有八个不同的相,它就是一个识,只不过没有能取、所取。八识,是种子现行时候分别的功能,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因此才要安立前六识,表示其实心外不是物。 凡夫心外认为有的事物,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生起的这个错觉,为了说凡夫有错觉,所以还得安立前六识、前七识,而其实它就是第八识。只是凡夫认为有能取、所取,为了告诉我们凡夫能取、所取是没有的,所以安立八个识,
“为诸相故说”,翻译得不好。求那跋陀罗的译本译的好,这句话译为“思维诸相义”。看这104句的梵文,最上边第一句的最后,是lakṣaṇārthaṃ,然后下边这个词是prakalpyate。注意prakalpyate这个词,求那跋陀罗翻译成了“思维”,其实这个词不是思维的意思,kalpa就是分别,prakalpyate这个词更多指的是妄计,就是虚妄计度。虚妄计度什么?虚妄计度是lakṣaṇā和artham,lakṣaṇā和artha,这两个词一拼起来是lakṣaṇārthaṃ,lakṣaṇā是相,artha是义。所以这一句可以译作“妄计诸相义”。
这个“义”就是这个artha。“似义显现”这个“义”就是artha。Artha,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在佛教里边相当重要,artha是指什么?所指的对象。所以你要知道在佛教里什么叫义?注意,所指的对象,在二时教法当中,“义”指什么?“义”指名言所指的对象。到了三时教法,这个“义”,大家注意,不是跟名言相对。注意在二时教法当中,名、义相对,名跟义是二。三时教法,“义”跟谁是相待的,跟名也是相待,但是他更多的时候跟谁相待,跟相相待。有人说相跟“义”有什么区别?相就是我们生病的眼睛,显现的影儿,叫相,laksana。义是什么?你非不以为是影,你非误以为这屋里飘着毛,那毛就是artham,就是义。我表达清楚了吧?所以在三时教法里边,这个相跟义是一对的,所以这个义指的是什么?外境。什么叫似义显现?似乎有相之外的那样一个真实事物的存在,明明是生了病的眼睛显现的影,我们非不以为是影,我们误以为是毛,这影儿让我们看着像毛,因此这影儿就叫做似义显现。义指什么?义指那毛儿。 所以第三句“妄计诸相义”,其实只有相根本没义,但是我们凡夫非误以为相之外有个什么?义。
其实“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如果能所,你知道根本没有的话,也就是你不再“妄计诸相义”的话,那八识其实就是什么?一个识,对吧?你非要把八识分成,还要以大海不成,非要弄起浪来,你干嘛?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怎么样?在二时教法叫做执名取义,三时教法叫做执相取义,以为心中所显现的相是心外的真实的事物,执相取义也就是“妄计诸相义”,所以这句话求那跋陀罗译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