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横向教理体系和纵向教理体系
佛教横向教理体系和纵向教理体系
打破无明见真实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不能成佛,原因是我们糊涂,把不真实的当成真实,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犯了增益与损减的错误。这个糊涂,佛教有个专有名词来表达,梵文是“avidyā”,翻译成汉语就是“无明”。
无明所障
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叫“无明所障”的凡夫,似乎我们这些凡夫心中有一片乌云,心中有一片黑暗。这片乌云,这片黑暗,障碍我们对真实的理解,障碍我们对真相的认识。在佛陀看来,我们这些凡夫由于无明所障,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实,这是我们轮回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我们无明所障、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实的时候,我们当下的一切行为就是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这里说的行为包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所做、所说和所想,佛教叫做“身口意”。
由于无明所障,我们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实,因此我们的行为,就一定是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而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些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行为,可以很快结束,但是这个行为会产生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梵文叫“karma”,翻译成汉语叫“业力”。我们会在这股无形的业力的驱使下,在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道路上前行,前行的后果,是在未来又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为,而因为无明所障,这个新的行为依然还是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而这个新的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行为,可以很快结束,但是这个行为又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驱使着我们在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道路上再继续前行,前行的后果是再产生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可以很快结束,这个行为又产生一股新的力量,“karma”,业力,驱使着在继续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道路上前行。前行了,又造业;造业,又前行;前行,又造业;造业,又前行。更重要的是往昔所造的业力不随着未来某一时刻的生命死亡而消失,而恰恰就是在业力的驱使下“感生后有”—感得来生一期新的生命形态。
佛陀说我是智者,我看到了,这就是众生的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所以可以理解的是,佛陀认为造成我们这些凡夫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不能成佛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就是由于无明而见不到真实。既然佛陀认为我们轮回于生死的原因是无明,而无明的后果是见不到真实,那么就可以理解了,佛陀给出的解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个解决方案,纲领性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佛陀认为,只要能够打破无明见真实,就会趋向解脱、趋向涅槃、趋向成佛;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是佛陀教法的一句纲领性的表达。
接下来就出现两个问题。既然要打破无明见真实,那无明打得破吗?打破无明的可能性存在吗?拿什么来打破这个无明?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打破无明的可能性是具备的,那怎么打?打的方法、过程、次第是什么?
般若破无明
先说第一个问题,无明打得破吗?打破无明的可能性存在吗?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凡夫打破无明见真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什么?佛陀说,我证道了,我是智者,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凡夫实际上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就是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造业,所以轮回。但佛陀说,凡夫也不要妄自菲薄,凡夫还具有另一面,也就是无明所障的凡夫,其实普遍地内心又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
佛陀认为,无明所障的凡夫普遍地具有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梵文里有一个词表达它,叫做“prajñā”,它的俗语形态就是“paññā”,对应着汉传佛教译的是哪个词?就是《金刚经》名字中的“般若”这个词。现在我们念作“bō rě”的这个词,在佛教里边,实际上是“paññā”的音译。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一带,“般若”的发音一定是最接近“paññā”的。为什么它是音译?前面讨论“波罗蜜”为什么是音译的时候已经讨论过了,原因是一样的,不再重复。汉语的发音千百年来变化很大,现在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这个词发音是“bān ruò”,但是现在汉传佛教约定成俗念“bō rě”,所以我们随顺大家,这个词继续念“bō rě”。
“般若”这个词的法义很深。首先“般若”这个词要表达的就是,释迦牟尼认为我们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是虽然无明所障但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所以,般若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说,我们说某某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是不是这位先生很“般若”?很“智慧”?这样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里有一个词是对这样的聪明进行表达,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有的时候为了减少误解,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打破无明的可能性有没有?佛陀回答说“有”。这种可能性就建筑在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能力—般若—之上。那么,拿什么打破无明?拿般若。所以,佛陀给出来的打破无明见真实的方案,其实就是把我们凡夫内心本来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能力—般若—调动起来,由这个般若去打破无明。一旦用我们内心本身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这个般若、这个智慧,打破了无明,我们就趋向解脱,就“pārami”—波罗蜜,过河。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这就是《金刚经》名字里边两个非常关键性的词语。讲到这里,《金刚经》名字里边两个表达着佛教核心思想的重要词语,我们做了基本的表述。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打破无明的可能性这个问题解决了,拿什么打、打的工具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破无明的次第
下面的问题就是怎么打?打破无明的过程、次第是什么?这是佛教最最关键的问题。无明所障的凡夫,为什么见不到真实?造成凡夫见不到真实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什么才是妨碍着我们凡夫见真实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涉及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过程与次第。
因为我们要见真实,因此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妨碍着我们见到真实的最大障碍?只有把这个障碍消除了,才有可能见到真实。那什么是妨碍着我们凡夫见真实的最大障碍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佛陀说我们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什么?增益。什么是增益?增益就是我们这些凡夫无明所障,糊涂,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作真实。我们把凡夫境界上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世界死死地抓在手里,增益!而佛陀说,这就是妨碍着我们见到真实的最大障碍。我们这些凡夫,死死抓住着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当真实,因此,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把不真实当真实,这是我们见不到真正真实的最大障碍。
因此,要想见到真实,首先要铲除这个障碍,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次第分两步。第一步,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要颠覆我们凡夫对我们凡夫境界的自以为真实的理解,要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就是破增益。只有破了增益,我们才可能见真实。增益跟损减,我们凡夫犯的这两个严重错误,是连带性错误。什么是连带性错误?就是这两个错误是关联的,是因为我们增益,所以我们损减。也就是我们死死抓住了在佛陀看来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这件事儿障碍我们见到真正的真实。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陀所说的真正的真实,就是因为死死抓住了我们凡夫境界在佛陀看来根本就不真实的世界而把它误以为真实。所以两步走,第一步铲除障碍,破增益,要知道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不真实的。第二步,补损减,能够破了增益,就是能够彻底地领受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能够领受这一点,就为见真实打好了基础,铲除了障碍。
所以,佛陀教法的修行,特别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即怎么打破无明见真实,分两步。第一步,先要消除我们凡夫见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的并误以为真实的而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也就是一定要做到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这样来看待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要能够领受这一点,这是佛陀教法修行次第的第一步。第二步,如果果真经过第一步的修行,能够证悟到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不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能够认同这一点了,那么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那一片“光明”,其实就快显现了。
横向教理体系
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佛陀的教理,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理做一个概括。其实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佛陀他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儿,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第一,“破除”,这一段教理佛陀在干什么?佛陀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第二个词,“颠覆”,佛陀老人家在这一段教法里在干什么?就是在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理解。第三个词,“解构”,这是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词,佛陀老人家在这段教法里边干什么呢?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我们,你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对一位凡夫,当学习佛陀教法的第一部分,渐渐地能够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这个道理,但是注意,此时此刻还是凡夫,只不过这位凡夫跟其他的凡夫有点儿不一样了:其他的凡夫执着着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而这位凡夫通过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能够认同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但此时此刻还是个凡夫。既然是凡夫,这时候心中一定会生起一个新的问题,会问佛陀老人家:老师啊,过去我以为的真实都让您老人家给解构了,给颠覆了,给破除了,那我这心中空落落的;老人家,那您告诉我,什么才是您老人家证悟的真实?所以佛陀教法的第二部分,就是给通过第一部分教理的学习、认同了释迦牟尼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那些凡夫,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
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第二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而对我们凡夫而言,佛陀的这前后两部分教理,哪部分更重要呢?其实第一个问题、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因为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能认同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这个坎儿我们迈不过去,其实如果真正迈过去了这个坎儿,那么见证佛陀证悟的真实,对于迈过这个坎儿的那些众生来讲,其实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儿。所以学习佛陀教法,难就难在第一个问题。
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学习佛陀教法,首先应该努力着意的,是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要从我们这些凡夫从对凡夫境界上这种真实的理解,渐渐能够导向到我们发现:我们过去以为的真实,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金刚经》的重点就是讲这个问题,即:让我们在教理上、在切实的修行的实证上,从我们对凡夫境界的那种真实的执着,引导着我们一步步地能够观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金刚经》或者说讲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重点就是要讲佛陀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一个善巧,佛陀用了怎样的理论与实践,把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那种实有见一步步地解构了。后边的重点,就是讲佛陀在“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当中,是怎样一步步地把我们的凡夫见解解构的。不学不知道,等把般若法门当中佛陀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整套解构模式及其理论体系与修证模式了解了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佛陀的伟大、佛法的微妙与殊胜。
总结一下。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这个糊涂体现在哪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第二,正是因为我们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误以为真实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见不到佛陀老人家证悟的真正的真实。
对于这两个错误,佛教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做“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我们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我们这些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我们这些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把我们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
破增益[1]
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佛陀的教理,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理做一个概括。其实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佛陀他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儿,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第一,“破除”,这一段教理佛陀在干什么?佛陀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第二个词,“颠覆”,佛陀老人家在这一段教法里在干什么?就是在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理解。第三个词,“解构”,这是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词,佛陀老人家在这段教法里边干什么呢?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我们,你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
补损减[2]
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佛陀的教理,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理做一个概括。其实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我们,你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破增益)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对一位凡夫,当学习佛陀教法的第一部分,渐渐地能够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这个道理,但是注意,此时此刻还是凡夫,只不过这位凡夫跟其他的凡夫有点儿不一样了:其他的凡夫执着着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而这位凡夫通过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能够认同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但此时此刻还是个凡夫。既然是凡夫,这时候心中一定会生起一个新的问题,会问佛陀老人家:老师啊,过去我以为的真实都让您老人家给解构了,给颠覆了,给破除了,那我这心中空落落的;老人家,那您告诉我,什么才是您老人家证悟的真实?所以佛陀教法的第二部分,就是给通过第一部分教理的学习、认同了释迦牟尼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那些凡夫,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
纵向教理体系
我们对《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法,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法的体系是非常清晰的。
一个人学佛,能不能入佛门,第一个坎儿是对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的生命观能不能认同;如果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可以迈入佛门。但是认同了三世说的生命观的人,有的生不起出离心,喜欢轮回,喜欢生死,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叫做人天乘的法。对人天乘的法,也可以做八个字的概括:“五戒十善,人天果报”。一个认同了三世说同时又能够生起出离心但发不起菩提心的人,就修小乘佛法,也就是《解深密经》里的初时教法,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如果一个人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又生起了出离心,同时还能发起菩提心,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修佛陀的大乘教法。佛陀在大乘教法中,又给我们指引了两条路径,就是《解深密经》里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三时教法讲“万法唯识,直陈真实”。所以佛陀的完整教法分成三乘:人天乘、小乘跟大乘;而大乘里边又分了两个路径。这个体系是非常清晰的。一个真正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对佛陀的这个教法体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只有有了完整的理解,才不会造成思想混乱。读某一部佛经的时候,其实首先就应该判断一下,这部佛经在佛陀教法里边,是人天乘的法,是初时的小乘的法,还是大乘法?如果是大乘法,是属于二时教法的法,还是三时教法的法?一定要首先做个判断,因为有了这个判断,才能如实地理解佛陀的教法。
人我与法我
当佛陀解构我们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为了解构的方便,佛陀首先要把我们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要分分类,也就是解构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对象,要把我们凡夫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成几块,先解构什么,后解构什么?这样思路才清晰,修证才有次第。在佛法体系里,对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简洁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它分为两类,分别起名叫“人我”和“法我”。
什么是人我?我们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凡夫,在我们凡夫心中,那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作为一个凡夫,你会认为,自己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且是不变的,独立的。也就是我从一生下来,我是个婴儿,后来是个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以至死去,在这几十年人生当中,我的肉体可以变,我什么都可以变,但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世界,总没有变—上幼儿园的是我,上中学的是我,读大学的是我,现在工作挣钱的是我,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我们死死地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的真实的存在,佛教称为“人我”。我们对人我的执着,佛教就叫做“人我执”。
当一个凡夫执着了内在主观精神的我的存在的时候,即人我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攀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一定要依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比如说,对人而言,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要依托着一个肉体而存在,而这个肉体要依托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而存在。所以当我们凡夫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的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第二个执着,就会认为在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之外,一定有一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它攀缘和生存的依托对象。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佛教就称为“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叫“法我执”。
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佛陀要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可以讲,就是破我们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把人我执跟法我执破掉了,把我们死死执着的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我和外在客观物质世界的我,这两个东西破掉了,就把我们凡夫执着的、我们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破掉了。
破执有差异
佛陀怎样破我们的人我执跟法我执呢?大家知道,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众生千差万别,众生的习性、众生的根性是有差别的。那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解构的模式跟方法就应该有所差别。佛教把佛陀叫做“大医王”,就是把他看作大医生。确实,佛陀度众生,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患者生了什么病,医生就要开什么药,要对症下药;由于众生的病的千差万别,因此医生的药也有种种的不同。佛陀给凡夫说法的时候,体系上也有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理解佛陀说法的差异性,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有的佛教徒说,读一本佛经好像读懂了,但是读第二本的时候,发现乱了,读第三本的时候,更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好像佛陀在这三部经典里,讲法不一样,甚至在很多凡夫心中,他认为这些说法似乎还有矛盾,这是第一种情形。
还有第二种情形,很多佛教的教派是依据某一部经或者某一部论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但是不同的教派体系依据不同的经、不同的论而构造的思想体系,有的时候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因此引起了很多教派的纷争。大家都自以为自己是有经典依据的,都以为自己的教法体系是唯一正确的,而批评对方。这种现象,在千百年来的佛教传承当中,是经常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就是不理解佛陀教法的内部差异性,也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众生在说法的时候有所差别。
这个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众生根性不同,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解构模式跟方法就不同;第二,为了保持教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解构的差异,导致了佛陀教法的第二个部分,即诠释佛陀所要表达的诸法真实性的时候,在真实性的表达上同样是有着差异。也就是前面讨论的,佛陀教法分前后两部分:第一,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破增益);第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补损减)。由于众生的差别,佛陀说法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如果不理解这些差异,学佛的时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
三时判教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
其实这个问题,早被佛陀以及历代的佛教大德们发现了。因此在佛教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叫“判教”。什么是判教呢?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是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判教是非常重要的,印度有很多大的佛教学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佛陀的教法判过教。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形成了很多中国化的佛教教派,比如说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等。在这些不同教派当中,历代祖师也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做了自己的判教。当然,这些不同的判教都有自己合理的因素,但是我想问,经中有没有判教?佛陀自己有没有判教?如果佛陀自己有判教,那么佛陀的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经中有没有判教啊?有的。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这部经很多佛教徒不读,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略显深奥,像部哲学著作,不够通俗。但是这部经很重要,因为这部经中有佛陀的判教。《解深密经》中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
首先说初时教法,初时教法讲什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叫四谛。哪四条道理?苦、集、灭、道。苦,讲生命充满着苦。集,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十二缘起,也叫做“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 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śūnya”,不要把“空”字想得过于玄妙,空就是没有。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法我空不空?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她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做“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只有走向涅槃。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怎么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呢?要修道。修什么呢?三十七道品。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佛陀初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在汉传佛教里边是《阿含经》。
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二时教法中,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解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两条道理,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与初时教法是不一样的,初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十二缘起,二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初时教法只重在解构人我而悬置了法我的问题,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初时教法讲人我空,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而且佛陀在二时教法中进而还要讲“一切法无生”。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
二时教法在佛陀表达佛法的真实性上,是用一种离言的模式,这是为了保持教法的前后一致性。因为佛陀二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把名言解构得相当彻底,因此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用“不是什么”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二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不是一部经,是一类经,其中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
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万法唯识,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做“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前四个字:“万法唯识”。
佛陀讲万法唯识在干什么呢?在解构。那么佛陀的万法唯识这个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他说我们凡夫所感知的、在我们凡夫心识之外的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这个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我们内在心识的显现(注意:并不是心识真的显现出了外境,只是显现出了误以为有外境的错觉——虚妄分别),这就是“识外无境”;这是万法唯识的第一条道理。第二条道理,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的,并且执着于这个似有的外境为实有的心识,是凡夫往昔执着心外有境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不真实的(日后的修行是要把它转掉的——转识成智),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做“万法唯识”,目的就是解构。解构之后,佛陀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性。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这就是与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有两个前提。第一,如方才所说,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所攀缘的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性,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做“直陈真实”。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还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做《楞伽经》。
三乘佛法的关系
三乘佛法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要理解,人天乘的法、小乘的法、大乘的法,佛陀说这些法是对治,是因为众生有那样的病,所以佛陀说这样的法,是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所以佛陀说了有差别的法,这是为不同的众生说法,这是第一点,必须要明确的。第二,如果一个人面对着三乘佛法,认为现在只能承当人天乘的法,那就修五戒十善;但也许修着修着,突然间出离心生起了,虽然还发不起菩提心,那么就可以从人天乘的法进而修小乘的法,这叫做“回俗向圣”,也就是摆脱了我们世俗凡夫那种只渴望轮回不希求涅槃的状态而寻求解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有的人,现在能承当的佛法只是小乘法,因为他只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只能生起出离心但还发不起菩提心,他修小乘的法,那在修小乘法的过程当中,也许什么机缘,引发他生起了菩提心,那么他改修大乘的法,这叫“回小向大”。有没有这种可能?完全有这种可能。当然,佛陀最终的愿望,当然是希望大家都修大乘法,成佛。
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这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比如说,一个已然能够发起大乘心的人、发起菩提心的人,是不是需要先修人天乘的法,再修小乘的法,修圆满了进而再修大乘的法?不是的。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直截了当修大乘法。一个现在只能生起出离心、修小乘法的人,是不是先要去修人天乘的法,进而才能修小乘法呢?不是的。既然已然生起出离心,直截了当地修行小乘法。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解深密经》中指出的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者之间也不存在着次第关系。这只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佛陀说的不同的法,没有说要先修二时的法进而再修三时的法,或者要先修三时的法,修成就了再去修行二时的法,二者没有这样的次第关系。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