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无明见真实

打破无明见真实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不能成佛,原因是我们糊涂,把不真实的当成真实,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犯了增益与损减的错误。这个糊涂,佛教有个专有名词来表达,梵文是“avidyā”,翻译成汉语就是“无明”。

无明所障

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叫“无明所障”的凡夫,似乎我们这些凡夫心中有一片乌云,心中有一片黑暗。这片乌云,这片黑暗,障碍我们对真实的理解,障碍我们对真相的认识。在佛陀看来,我们这些凡夫由于无明所障,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实,这是我们轮回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我们无明所障、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实的时候,我们当下的一切行为就是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这里说的行为包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所做、所说和所想,佛教叫做“身口意”。

由于无明所障,我们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实,因此我们的行为,就一定是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而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些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行为,可以很快结束,但是这个行为会产生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梵文叫“karma”,翻译成汉语叫“业力”。我们会在这股无形的业力的驱使下,在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道路上前行,前行的后果,是在未来又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为,而因为无明所障,这个新的行为依然还是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而这个新的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行为,可以很快结束,但是这个行为又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驱使着我们在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道路上再继续前行,前行的后果是再产生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可以很快结束,这个行为又产生一股新的力量,“karma”,业力,驱使着在继续背离真相、背离真实的道路上前行。前行了,又造业;造业,又前行;前行,又造业;造业,又前行。更重要的是往昔所造的业力不随着未来某一时刻的生命死亡而消失,而恰恰就是在业力的驱使下“感生后有”—感得来生一期新的生命形态。

佛陀说我是智者,我看到了,这就是众生的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所以可以理解的是,佛陀认为造成我们这些凡夫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不能成佛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就是由于无明而见不到真实。既然佛陀认为我们轮回于生死的原因是无明,而无明的后果是见不到真实,那么就可以理解了,佛陀给出的解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个解决方案,纲领性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佛陀认为,只要能够打破无明见真实,就会趋向解脱、趋向涅槃、趋向成佛;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是佛陀教法的一句纲领性的表达。

接下来就出现两个问题。既然要打破无明见真实,那无明打得破吗?打破无明的可能性存在吗?拿什么来打破这个无明?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打破无明的可能性是具备的,那怎么打?打的方法、过程、次第是什么?

般若破无明

先说第一个问题,无明打得破吗?打破无明的可能性存在吗?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凡夫打破无明见真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什么?佛陀说,我证道了,我是智者,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凡夫实际上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就是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造业,所以轮回。但佛陀说,凡夫也不要妄自菲薄,凡夫还具有另一面,也就是无明所障的凡夫,其实普遍地内心又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

佛陀认为,无明所障的凡夫普遍地具有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梵文里有一个词表达它,叫做“prajñā”,它的俗语形态就是“paññā”,对应着汉传佛教译的是哪个词?就是《金刚经》名字中的“般若”这个词。现在我们念作“bō rě”的这个词,在佛教里边,实际上是“paññā”的音译。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一带,“般若”的发音一定是最接近“paññā”的。为什么它是音译?前面讨论“波罗蜜”为什么是音译的时候已经讨论过了,原因是一样的,不再重复。汉语的发音千百年来变化很大,现在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这个词发音是“bān ruò”,但是现在汉传佛教约定成俗念“bō rě”,所以我们随顺大家,这个词继续念“bō rě”。

“般若”这个词的法义很深。首先“般若”这个词要表达的就是,释迦牟尼认为我们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是虽然无明所障但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所以,般若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说,我们说某某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是不是这位先生很“般若”?很“智慧”?这样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里有一个词是对这样的聪明进行表达,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有的时候为了减少误解,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打破无明的可能性有没有?佛陀回答说“有”。这种可能性就建筑在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能力—般若—之上。那么,拿什么打破无明?拿般若。所以,佛陀给出来的打破无明见真实的方案,其实就是把我们凡夫内心本来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能力—般若—调动起来,由这个般若去打破无明。一旦用我们内心本身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这个般若、这个智慧,打破了无明,我们就趋向解脱,就“pārami”—波罗蜜,过河。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这就是《金刚经》名字里边两个非常关键性的词语。讲到这里,《金刚经》名字里边两个表达着佛教核心思想的重要词语,我们做了基本的表述。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打破无明的可能性这个问题解决了,拿什么打、打的工具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破无明的次第

下面的问题就是怎么打?打破无明的过程、次第是什么?这是佛教最最关键的问题。无明所障的凡夫,为什么见不到真实?造成凡夫见不到真实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什么才是妨碍着我们凡夫见真实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涉及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过程与次第。

因为我们要见真实,因此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妨碍着我们见到真实的最大障碍?只有把这个障碍消除了,才有可能见到真实。那什么是妨碍着我们凡夫见真实的最大障碍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佛陀说我们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什么?增益。什么是增益?增益就是我们这些凡夫无明所障,糊涂,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作真实。我们把凡夫境界上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世界死死地抓在手里,增益!而佛陀说,这就是妨碍着我们见到真实的最大障碍。我们这些凡夫,死死抓住着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当真实,因此,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把不真实当真实,这是我们见不到真正真实的最大障碍。

因此,要想见到真实,首先要铲除这个障碍,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次第分两步。第一步,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要颠覆我们凡夫对我们凡夫境界的自以为真实的理解,要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就是破增益。只有破了增益,我们才可能见真实。增益跟损减,我们凡夫犯的这两个严重错误,是连带性错误。什么是连带性错误?就是这两个错误是关联的,是因为我们增益,所以我们损减。也就是我们死死抓住了在佛陀看来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这件事儿障碍我们见到真正的真实。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陀所说的真正的真实,就是因为死死抓住了我们凡夫境界在佛陀看来根本就不真实的世界而把它误以为真实。所以两步走,第一步铲除障碍,破增益,要知道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不真实的。第二步,补损减,能够破了增益,就是能够彻底地领受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能够领受这一点,就为见真实打好了基础,铲除了障碍。

所以,佛陀教法的修行,特别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即怎么打破无明见真实,分两步。第一步,先要消除我们凡夫见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的并误以为真实的而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也就是一定要做到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这样来看待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要能够领受这一点,这是佛陀教法修行次第的第一步。第二步,如果果真经过第一步的修行,能够证悟到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不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能够认同这一点了,那么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那一片“光明”,其实就快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