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贡献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BK:四弘誓愿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四弘誓愿是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众生都要发的通愿、共愿。大乘修行的要害就是发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根本的愿心即通愿、共愿,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之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虽然“无边”,…”
BK:菩提心
无编辑摘要
+1,328
BK:四无量心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根据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的传承,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四无量心。四个无量包括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一切有情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这就是四无量心。慈,就是愿一切有情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悲,就是愿一切有情脱离苦难,拔…”
BK:菩提心
无编辑摘要
+3
BK:福慧双修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与之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福德。在佛教里对智慧与福德的关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智慧比喻成一条鱼,养育它的是水,这条鱼如果想要不死,就不能离开水,而大乘佛法认为,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就是福德。既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在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第二重二谛的法义层次上,一…”
BK:吸黑气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有一种发世俗谛菩提心的震撼的修行方法,名为“吸黑气”法。发起世俗谛菩提心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要代众生受苦,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吸黑气的观修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姿势无所谓,做这样的观想:随着呼吸,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德,比如…”
BK:菩提观想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菩提观想是一种发世俗谛菩提心的切实而震撼的修行方法。想要发起世俗谛菩提心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要代众生受苦,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菩提观想的观修的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姿势无所谓,做这样的菩提观想:随着呼吸,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
BK:菩提心
无编辑摘要
+4,359
BK:菩提心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梵文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就是一个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解读,比如在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解读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要害,《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
BK:佛
净名百科
+1,413
BK:佛陀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佛,又称“佛陀”,佛教术语,就是指觉悟了的人、觉醒的人、觉者。大乘佛教的修行,就是以如梦如幻的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以度化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来实现究竟解脱的修行,达到究竟涅槃,这样获得的最终果位,就是成佛。佛陀就是圆满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智慧法,这就是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
BK:阿罗汉
净名百科
+1,375
BK:八苦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八苦,印度哲学术语,八苦是四谛中苦谛的内容,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 印度学者普遍认为欲界众生有八苦,因为欲界众生以为生死很真实,而且真实的生生死死之中的痛苦也很真实,这是印度普遍的观点,佛教将这八种痛苦称之为八苦(八苦法),另外在佛教中还将苦分成三苦:苦苦、…”
BK:大乘佛法的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有些众生虽然生起了出离心,对相信三世说生命观而轮回的苦极其认同,但并不急于自己个人走向涅槃,而是当他个人赞同了生命的苦,同时又看到天底下千千万万众生依然也是苦,认识到所谓我个人的生命的苦的解除,离不开众生的苦的解除,众生的生命的苦的解脱,才最终能让我个人得到解脱,因此他并不急于寻求个人的断除烦恼…”
BK:小乘佛法的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有一类众生,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又对生命的苦难极度认同而极端地厌离,觉得生命太苦了,一天都不想在这里生存,能今天晚上涅槃都不想明天早晨涅槃。对于这种对生命的极度厌离,想尽早断除自我的烦恼走向涅槃的众生,佛陀给这些相信三世说生命观又对生命的苦的感受而极端厌离的众生讲了一部法,这部法就是小乘佛教的法。…”
BK:人天乘的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人天乘的法是指佛陀给认同三世说生命观但生不起出离心、不想趣向于涅槃的一类众生说的法。一个人学佛,能不能入佛教门坎,第一个坎儿是对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生命观能不能认同;如果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可以迈入佛教门坎。但是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的人,有的生不起出离心,喜欢轮回再来,喜欢生死,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
BK:出离心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出离心指基于三世说生命观生起的出离生死轮回、寻求解脱、希求涅槃的心。当人们认同三世说生命观,理解生命的苦后,便生起出离心,希求解脱。生起出离心的人又分成两种:一种是因为对生命的苦的感受而极端厌离,想尽快走向涅槃,这种人适合学习小乘佛教的法;另一种人也对生命的苦的感受而极端厌离,但并不急于个人的解…”
BK:学佛四层次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佛陀的教法分为四个层次。学佛四层次之一,不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的人,可以把佛法当作知识文化去学习;学佛四层次之二,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生不起出离心的人,学习佛的人天乘的法;学佛四层次之三,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又能够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学习佛的小乘教法;学佛四层次之四,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
BK:佛教信仰的思想基础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要对佛教生起信仰,首先要认同三世说生命观。不能认同三世说生命观者可当成知识学习,但难以真信佛教。三世说生命观是理解佛法基础。第二,要理解生命充满苦。佛陀证道后首讲生命苦。佛陀教化40余年,一直讲生命苦,从八苦等角度阐述生命种种苦。佛陀讲生命苦,目的是使人认同生命苦,生起厌离心,求涅槃。若人不求涅槃…”
BK:五位三阶段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五位三阶段是在三时教法中把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划分为三个阶段。五位三阶段又叫作五位三分法。五位三阶段(五位三分法)的第一阶段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第二阶段是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第三阶段是登八地到成佛。三时教法的五位三阶段(五位三分法)的划分依据出自《楞伽经》“采集业为心,观察法为…”
BK:五位二分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五位二分法(五位二阶段)是以见道位为分水岭把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这五位划分成两个阶段。五位二分法又叫做五位二阶段。五位二分法(五位二阶段)的第一阶段是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五位二分法(五位二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凡夫位。五位二分法(五位二阶段)的第二阶段是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五…”
BK:加行位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加行位是见道前加功力进修阶段。加行位是凡夫位。加行位是菩萨道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加行位的暖位,如木钻火,虽未见火出但已感觉到暖,比喻加行位虽未见到无漏智,但已有近似的理解。加行位的顶位观行更加明朗,如登山顶悉皆明了。加行位的忍位对唯识性的理解已达到确定和不动摇的地步。加行位的世第一虽未能彻底证得…”
BK:资粮位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资粮位就是准备粮草,为见道、见真实积累福慧资粮。资粮位是菩萨道修行五位中的第一位。资粮位是凡夫位。资粮位的修行也被叫作信解行。资粮位要修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资粮位具足世俗大悲心,发愿度众生。资粮位主要标志是发菩提心,发愿度一切众生。资粮位可以通过修四无量心生起世俗谛菩提心。资粮位在悲心的驱使下…”
BK:菩萨道修行五位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菩萨道修行五位是把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也叫五位。菩萨道修行五位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资粮位又叫信解行,是为见道积累资粮,通过闻思正法生起对佛法的信心及正解。加行位又叫谛察行,即仔细、细致地去观察诸法的法相,是见道前加倍努力修行的阶段。见道位的见道也叫现证真实,即…”
BK:无生无常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无生无常就是根本就没产生,无所谓“常”。无生无常是从无生的角度来说明无常。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无生无常是无常的究竟说。无生无常在权便中观中属于四重二谛的后两重二谛的境界。无生无常从“常无故无常”的角度讲是彻底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的境界。无生无常在般若经里面被称为“常无故无常”。常无故无常是无生…”
BK:缘生与缘起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缘生和缘起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可混淆。缘生和缘起的区别是:缘生梵文是pratītyasamutpanna,是形容词,即依缘而起的、由缘所生的,常与“法”字连用,指具体的事物即缘生的法;缘起梵文是pratītyasamutpāda,是抽象名词,指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字面意为由缘生起。缘生和缘起的区别是:缘生指事物的存在是由种种条件的聚合而生起的…”
BK:空性与行善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一切皆空也要行善。空性与行善并不相悖,恰恰空性与行善是相契合的。听闻空性去行善才是修大乘法。基于空性去行善可淡化、消融凡夫心中对我的执着。基于空性去行善可以对治凡夫的实有见,因此一切皆空也要行善。有人听闻空性认为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是错误观点。凡夫只是听闻空性并不等于证得。从听闻空性到能够证得是需…”
BK:二时教法修行次第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二时教法修行次第,在不同的佛经里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修行次第就是修行的次序和步骤,佛陀二时教法修行次第,对凡夫而言是三件事:悟无我,证空性,见实相。二时教法修行次第中的第一个是悟无我。悟无我就是知道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没有我,即性空,无自性,破我执。因…”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BK:空性与真如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空性与真如的区别是定义不同:真如是佛陀、圣者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空性指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空性与真如区别是:安立空性的目的是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三时教法安立真如的目的是补损减,直陈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空性真如的区别是:空性是否定性名言,是远离有无相待的绝待的无,为说凡夫境界从…”
BK:空性真实性真如实相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空性、真实性、真如、实相法义有差别。空性与真实性的区别是定义不同:真实性是指佛陀、圣者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空性是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空性与真实性的区别是:安立空性是为破增益,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安立真实性是为补损减,佛陀、圣者有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安立空性的目的是为破,为说…”
BK:空性与实相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空性与实相法义不同、境界不同。空性与实相的区别是定义不同:实相是二时教法中描述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名言。实相是离言的,是不可言说的。实相不过是佛陀为对治凡夫的颠倒见而假名安立;空性是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空性。空性与实相的区别是:空性为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而安立;实相为补损减、表达有圣…”
BK:性空与空性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性空与空性法义不同,境界不同,不可混淆。性空与空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空与空性的区别是定义不同:性空指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空性指凡夫境界的一切法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性空与空性的区别是破执不同:性空破我执,即无我、无自性;空性破除实执,即无生,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根本没产…”
BK:三时教法的空性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三时教法的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就不存在。依据《楞伽经》经文“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三时教法的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范畴。三时教法的空性是为解决遍计所执自性范畴的问题。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从来就不存在。三时教法的空性就是指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特征。三时教法的…”
BK:二时教法的空性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二时教法的空性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二时教法的空性梵文是śūnyatā。二时教法的空性的空梵文是śūnya,表示没有,零,不存在。二时教法的空性的性对应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二时教法的空性是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又叫做“离言空性”。二时教法的空性把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包括名…”
BK:初闻空性与落断见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防止最初听闻空性的凡夫落断见。佛陀在二时教法中用二谛模式讲法来对治凡夫的边见。用二谛模式对治最初听闻空性的凡夫落断见。第四重二谛胜义谛上虽然是空性,佛陀讲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用空性来对治凡夫的常见,一切法无生,没有常,不常。但是佛陀此时说法的对象是凡夫,为了防止最初听…”
BK:空性与唯识性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空性与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空性与唯识性最大的区别是讲法的立足点不同。空性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法,唯识性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安立的阿赖耶识。空性与唯识性的区别是定义不同:空性是凡夫境界的一切法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唯识性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
BK:空性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空性是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空性这个名言也只是能诠,没有所诠的义。不要把空性当作真实的存在。空性只不过是为度化众生而假施设的名言。二时教法的空性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叫做空性。二时教法的空性是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第四重二谛胜义谛的境界,又叫“离言空性”。二时教…”
BK:生命观与四重二谛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生命观和四重二谛的联系在于,学习四重二谛,解构凡夫生命观中对凡夫自以为的生命的执著,可以证悟佛法的法身慧命。四重二谛是阐述佛陀二时教法“缘生缘起”的解构模式,通过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对生命的实有见,解构成为空性见。也就是通过四重二谛空掉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生死,证得凡夫境界无生,也…”
BK:三世说生命观与学佛
无编辑摘要
+16
BK:三世说生命观与学佛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学习佛法不一定要相信三世说生命观,或者说六道轮回的生命观。三世说生命观代表六道轮回思想,虽为学习佛教的前提,但并非佛法的全部。佛法生命观更进一步,认为“轮回如梦”。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和“智慧”。六道轮回思想虽在佛教中有描述和提及,但佛陀降生前印度已有此说。佛法的变革在于教人觉悟“轮回如梦”的真相,…”
BK:生命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生命观是人类对生命和生死本质的理解与看法。生命观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生命感受和人生态度。因此,选择一种生命观,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文化传统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非佛教的生命观可以分为三大类四种:一世说生命观:只有当前生命,死后一切终结。二世说生命观:基督教:肉体死亡,灵魂不死,到末日复活接受审判。中国…”
BK:佛教的生命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佛教的生命观是轮回无我观和轮回如梦观。佛教的生命观,可以说是“无生观”,即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凡夫自以为的生命从来、根本就没有活过!佛法真正要追求的是法身慧命,佛法讲圣者证得的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佛法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轮回如梦,醒即解脱”。小乘佛法讲“轮回无我”,就是轮回里没有贯彻始终的永恒…”
BK:理解生命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为什么非要理解生命观?理解生命观是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目的和价值,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生命观涉及到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的问题,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目的、生命的价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也能够影响我们的行…”
BK:一世说生命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什么是一世说?一世说生命观认为,生命只存在于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时间。一世说生命观认为在出生之前没有“我”,死亡意味着作为生命实体的我将彻底终结,包括肉体和精神。现今中国大陆的许多人受到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育,相信一世说生命观。据统计,中国大陆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相信一世说生命观的人占80%以上。相…”
BK:释迦牟尼的家谱及亲属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释迦牟尼的家谱及亲属。释迦牟尼的家谱:七世祖:大善生王;六世祖:师摩懿王;高祖:忧陀罗王;曾祖:瞿罗王;祖父:师子颊王(Sihahanu);父亲:净饭王;生母:摩耶(大幻化夫人,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继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同父异母姊妹:难陀;同父异母弟弟:难陀;正妻:耶输陀罗;长子:罗睺罗;另两位夫人…”
BK:释迦牟尼的教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释迦牟尼的教法。为不同根基的听法对象说了不同的法,目的是为引导不同根基众生离苦得乐、亲证真实。释迦牟尼随顺众生根基说了人天法、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其中大乘佛法分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终目的是引领一切众生通过修习大乘佛法从如梦如幻的轮回大梦中醒来。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独特,“缘起”是其重要标志,…”
BK:释迦牟尼出家寻道与传教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释迦牟尼出家寻道与传教。释迦牟尼深感人间生老病死苦恼,久不得离苦之道,于是在二十九岁便舍弃王位出家寻解脱之道。遍访名师,首随跋伽仙人修行,不满意苦行方式,转至摩揭陀各论派探索,三十五岁在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觉悟成道。成佛后开始四十五年传教生涯。首次在鹿野苑转法轮度五比丘,后度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儿…”
BK:释迦牟尼出身和人生阶段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释迦牟尼出身和人生阶段。释迦牟尼出身古印度吠陀时期刹帝力种姓,他的祖先是著名的王族“甘蔗王”的后裔。他出生在迦毗罗卫城,位于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克特附近。他的父亲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王,母亲摩诃摩耶是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母亲生后七天去世,他由姨母抚养大。出身富贵,作为迦毗…”
BK:释迦牟尼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吠陀时期的宗教改革家,佛教的创始人,称号为释迦牟尼佛、乔达摩佛、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释尊等,也简称释迦如来、释迦文佛、释迦佛。释迦是种族之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古印度对圣者的尊称,意为寂默。释迦牟尼生平。释迦牟尼曾是迦毗罗卫国太子,属刹…”
BK:种姓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种姓,梵文varṇa,原意是肤色,引申义是依据肤色及不同人种划分的社会等级,指印度婆罗门建立的“种姓制度”里的不同种姓。印度教认为业报使人的精神、道德、知识、能力生而不同,故应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种姓,这种姓是终生不变的。种姓按高下分为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和首陀罗种姓四种种姓。种姓是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