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0/内容提要
《楞伽经》导读070
2-09-05凡圣境界皆不可说
内容提要
【本讲经文-实译】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具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一、“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大慧菩萨提问说,可以知道大海以波浪形态而鼓荡腾跃,藏识的转起,既然如大海波浪,为什么却不能觉知?
二、“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佛陀回答说,就是因为凡夫缺少智慧,说了藏识如海、转识如浪的比喻,但凡夫依然不能觉知。
三、“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大慧菩萨提问说,如同太阳平等地照耀上等人和下等人,您作为世间的明灯,也应该给愚痴者讲授真实法义。意思就是,您不应该只给智慧者讲真实法义,而不给愚痴者讲,讲法要平等。
四、“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大慧继续说,既然您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您为什么不是对智慧者和愚痴者都宣说真实的法义呢?佛陀回答说,即使给愚痴者宣讲真实法义,在愚痴者的心中也不会有真实。
这个偈颂很重要,说明佛陀说法一定是应机的。佛陀说法,既要随顺真实,也要随顺众生。所以佛陀并不总是宣讲了义的究竟法,很多的时候要宣讲不了义的方便法。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学修佛法的众生来讲,判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内部结构,分不清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分不清究竟说与方便说,就不可能真正领受佛陀教法的法义。 三时判教是《解深密经》中的经中判教,因此,《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有经中三时判教,那我们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
在历史上,混讲有两种情形。第一,无意混讲;第二,有意混讲。
所谓无意混讲,就是压根不知道学修、讲授佛法应该判教,所以把不同教理体系的法混讲。还有虽然知道判教,但不知道判教的意义,就在于要分清佛陀教法内部,相对独立的教理体系。不知道不同教理体系的这个相对独立性,因而混讲,这都属于无意混讲。
所谓有意混讲,就是知道判教,但故意将不同教理体系混讲。比如有人认为,既然第三时教法是了义的,了义法总能覆盖不了义法吧?因而有意用第三时教法,去解说、诠释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再比如,有人认为初时教法的法义是佛法的根基,二时和三时教法都必须根植于初时教法中,因而总是试图在初时教法中,寻找二时和三时教法的原始形态,有意用初时教法,解读二时和三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这就是有意混讲。
总之不管是无意混讲,还是有意混讲,都应该避免。
五、“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这个偈颂里的“心”,是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藏识。这个偈颂里的“境界”,梵文是svagocara,应该译为“自境界”,或者“自行处”,就是自心显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心的行处,只是自心的显现,这个境界不在心之外,或者说心在自境界中同时显现。如同大海的波浪就是海,镜子中的影像不离镜子,梦境只在梦中。
六、“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这个偈颂里的“境界”,梵文是viṣaya,就是外境,就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事物。“不俱”,梵文是vaikalya,意思是不具备、不具有、欠缺的意思。由于外境不具有,所以有的只是转识的次第生起。
“识以能了知”,这个“识”是指第六识,就是用第六识去了知,就是去分别。
“意复意谓然”,第一个“意”,是指第七识,那意思就是用“意”去意。这个第二个“意”是动词,梵文是manyate,词根是man,勉强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执著的意思。这个执著就是“意”。其实第七识的“意”,梵文是manas,也是从man这个词根而来。第七识译为“意”,这个“意”就有执著的意思。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用有执著作用的心识,就是“意”去执著、去“意”。
其实回头看,第8个偈颂的第一句的前半句cittena cīyate,用“心”去聚集、收藏。“心”梵文是citta,词根是ci,就是聚集、收藏的意思。为什么“心”在梵文是citta?就表示所谓心,就是具有聚集、收藏的作用。cīyate词根也是ci,就是聚集、收藏。那句经文就可以译为,拥有聚集、收藏作用的“心”去聚集、收藏。其实这两句梵文的原文很好理解,cittena cīyate,manasā manyate,就是用具有收藏作用的“心”去收藏,用具有执著作用的“意”去执著。
七、“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五识了现境”,就是前五识显现“所见”。那总结一下前面5句经文:没有外境,只有转识的次第生起。转识包括第六识的了知、第七识的执著和前五识的“现所见”。
“无有定次第”。这句偈颂里的“定”,梵文是samāhita。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了6个与禅定、与定有关的梵文词,dhyāna、samādhi 、samāpatti、śamatha、vipaśyanā和ekāgra。这里是《楞伽经》中出现的第7个与“定”有关的词。在这里samāhita表示的“定”,不是外道修行的各种禅定,是专指见道登初地之后圣者的定境。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在圣者的定境中,转识次第生起,这件事儿就没有了。
看下一句经文,意思是,犹如有位画家和画家的弟子,用颜料画画,我用言语讲授佛法,就像画家画画。
八、“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依照实叉难陀的译文,“彩色中无文”,就是画家画的画里并没有文字,也就是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你什么。
“非笔亦非素”,笔就是画笔,“素”就是丝绸,就是画布。也不是笔能够告诉你什么,也不是画布能够告诉你什么,只是画家仅仅为了取悦人们,用颜料涂抹出,让人觉得绚丽多彩的画面而已。可是看画的人,却从画中看出了人物,看出了山水。画中有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山水吗?根本没有。而且面对同一幅画,不同的观赏者,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也就是画面和人们以为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可以完全脱节的。绘画如此,语言何尝不是如此?
“言说则变异”。这里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相离、脱离。就是说,言说的特征,是言说本身与人们以为的言说的意思,相脱离。 “真实离文字”,文字与人们以为的文字的真实所指,是相脱离的。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言说与言说所指相脱节,这个言说的特征,就使得佛陀用言说,向凡夫讲说佛陀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这件事显得很是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九、“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佛陀说,虽然我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但我也只能向修行者教授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自证处的真实,没有分别的能和所,而言说必有能言说和所言说。所以这自证处的真实法,我只给发心的菩萨们宣说,向一般凡夫只能宣说不了义的法。
十、“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上一个偈颂,佛陀说,圣者的自证处,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是离能所的,是言说无法诠表的。圣者证悟的真实无法言说,那凡夫境界是否就可以言说了呢?佛陀说,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凡夫心外的所见事物根本不存在。言说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给根本不存在,只是无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这种言说与言说的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相脱离的。
“随事而变异”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前面讲过了,就是“相离”的意思。言说凡夫境界,是因为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是有明确所指的,而实际上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的所指,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凡夫境界的言说,与根本不存在的言说所指,不可能是契合的。因此,凡夫境界也是不可言说的。总结一下,圣者证悟的真实,固然不可言说,其实凡夫境界也不可言说。
“所说非所应,与彼为非说”。能言说与所言说不相应,言说就是非说,言说就是不可说。
十一、“譬如重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如同医生给不同患者开药方,佛陀为众生说法也是随众生的心,也就是随众生的根性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宣说。
十二、“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世间依怙者”,梵文是nātha,就是指佛陀。虽然佛陀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同的法,佛陀很多时候宣说的是不了义的方便法,但佛陀不管说什么法,都是在说自证智的境界,而不是外道和声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