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这是第一种增益,没有相而增益相。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外相。 |
| B、这种增益,就是执著根本不存在的蕴、界、处等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 |
| C、这种增益,就是认为一切事物的自共相存在,就是认为事物本身存在,这是圣者见。 |
| D、这是典型的凡夫见,是从执著无始戏论种种恶劣习气而生,也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而产生了这种增益。 |
| A、这是第二种增益,没有见而增益见。这里的“见”,梵文是dṛṣṭi,是知见、见解的意思。 |
| B、这种增益,是“没有相而增益相”这个增益的基础。 |
| C、这种增益,是在“没有相而增益相”上的进一步增益。 |
| D、这种增益,不仅认为蕴、界、处存在,而且认为蕴、界、处之中还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的存在;就是没有“我”而增益出“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