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
三乘,佛教术语,梵文trīṇiyānāni,佛陀显教的教理,分为三乘,即人天乘、小乘和大乘。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生不起出离心的人,佛陀为他们讲了人天乘的法。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又能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佛陀给他们说了小乘佛法的法。 [1] 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两个乘合起来,就是通俗讲的小乘。 [2] 佛陀给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又能够生起出离心,还能够生起菩提心的人,说了大乘佛法。 对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依《解深密经》,又做了三时判教,小乘佛法又被称为初时教法,而大乘佛法分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3] 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声闻乘和缘觉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大乘。 [4]
人天乘的法,是说给认同三世说生命观但又生不起厌离心、不想趋向于涅槃的众生, [5] 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叫作人天乘的法。人天乘的法,做八个字的概括:叫做“五戒十善,人天果报”。 [6] 佛陀讲人天乘的法,一方面要解决的,就是确保着下回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比这回差,另一个作用就是跟众生结缘。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领着众生走向解脱,走向涅槃。 [7]
有一类众生,对自己现世生命的苦难极度认同,有一种强烈的要断除内心烦恼、走向清净涅槃的心,佛陀给这些众生讲了小乘佛教的法。 [8]
也就是《解深密经》里的初时教法,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9] 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怎么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呢?要修道,也就是修三十七道品。 [10]
还有一类众生,他们并不以自己的苦难为苦难,而是观天下的众生的苦难为苦难,他们并不仅仅希求自我的解脱,而是希求众生的解脱,而且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作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心境的生起,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作“菩提心”。 一个人不仅生起了出离心,而且还能够生起菩提心,佛陀给这样众生说的是大乘佛法。 [11] 佛陀在大乘教法中,又指引了两条修行路径,就是《解深密经》里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三时教法讲“万法唯识,直陈真实”。 [12]
所以佛陀的完整教法分为人天乘、小乘跟大乘,佛陀说这些法是对治,是由于众生根性的差别,所以佛陀说了有差别的法,如果一个人面对着三乘佛法,认为现在只能承当人天乘的法,那就修五戒十善;但也许修着修着,突然间出离心生起了,虽然还发不起菩提心,那么就可以从人天乘的法进而修小乘的法,这叫作“回俗向圣”,也就是摆脱了世俗凡夫只渴望轮回不希求涅槃的状态而寻求解脱。也有的人,现在能承当的佛法只是小乘法,但是在修小乘法的过程当中,机缘成熟,引发他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就可以改修大乘的法,这叫“回小向大”。佛陀最终的目的,是引领众生修大乘法,最终成佛。三乘只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佛陀说的不同的法,三乘之间在修行上没有次第关系。[13]
佛经中三乘有时也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与缘觉乘合称小乘,也称为二乘。
声闻乘,梵文śrāvaka-yāna,《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这个法“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但此初时教法“有上有容,是未了义”,初时教法之上有比它更究竟的法,初时教法不了义。[14]
缘觉乘,梵文pratyeka-buddha-yāna,缘觉乘行者喜欢独处,甚至不听佛陀说法,独自觉知十二缘起,喜欢自利,不愿利他,因此也叫独觉。 [15] 这类众生会在没有佛说法的时期示现,或者示现为没有听到过佛法,但往昔是听闻了佛法的,其实缘觉还是声闻。
菩萨乘,梵文bodhisattva-yāna,又称大乘,梵文mahā-yāna,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称为佛乘,如来乘。
一、安立三乘只为度化有情离生死入涅槃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16]
佛陀说,就像长者用三羊、鹿、牛三车诱导一样,如来说三乘,也是接引众生方便,最终是为了引领着众生修行大乘,走向解脱。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3:佛言:“善现!如汝所说,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萨摩诃萨为何事故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善现!以一切法但有名相,如是名相但假施设,名相性空,诸有情类颠倒执著,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是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渐次证得一切相智,转正法轮以三乘法度脱有情,令出生死入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诸名相无生无灭,亦无住异施设可得。”[17]
佛说一切法都只是名言假安立,因为众生颠倒执著,流转生死不能解脱,佛陀方便善巧以说三乘法来度化众生,脱离生死轮回。
二、三乘都是方便说
实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佛陀说,我讲过三乘、一乘和无有乘,这都是为愚夫和少智希求寂灭者而说。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和如来乘。一乘就是只讲唯有如来乘。非乘,就是没有什么乘可言。登八地境界就没有乘可言。因此,佛陀讲三乘,讲一乘都是度众生的方便。 [18]
《大乘入楞伽经》卷5:“大慧!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诸法,惟是自心,非常非无常,不能了达,堕于外道二边恶见。大慧!一切外道不能解了此三种法,依自分别而起言说著无常性。大慧!此三种法,所有语言分别境界,非诸凡愚之所能知。”[19]
佛陀说,这三种法、这一切的法也不过惟是自心的显现。不能了达这件事,就堕于了外道的二边恶见。一切外道,不能了解此三种法,外道都是依自己的分别而起言说。这三种法也都是分别境界,不是凡愚所能知。世间是指人天乗;出世间是指声闻缘觉的小乘;出世间上上法就是菩萨乗,是最终成佛的法。[20]
参见:二时教法、三时教法、出离心、菩提心、涅槃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尚鹃
第一版:燊榆
讨论意见:时雨、慧智兰心、晶晶、樱花、梁传旭、燕子、元澄
资料汇总:马刚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34讲.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34讲.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04波罗蜜与三世说生命观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10佛教纵向教理体系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04波罗蜜与三世说的生命观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06远离颠倒梦想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佛教纵向教理体系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09佛教纵向教理体系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06远离颠倒梦想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佛教纵向教理体系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佛教纵向教理体系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CBETA 2021.Q3, T09, no. 262, p. 13c10-18)
- ↑ (CBETA 2021.Q3, T06, no. 220, p. 871b13-21)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18a23-28)
- ↑ 参考弟子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