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三十七道品,佛教术语,梵文saptatriṃśadbodhipakṣyān dharmān,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三十七个具体的内容,实际是“声闻乘”,也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或者叫作“小乘佛法”里最主要的修行方法。[1]三十七项内容可分为七组,依照《清净道论》,名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三十七道品”,是典型的“声闻乘”修行者的修行,《维摩诘经》中说“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也就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以发无上的菩提心之后,由菩提心摄受下去修“三十七道品”,所以“三十七道品”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2]

一、小乘所行之三十七道品

初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叫四谛。哪四条道理?苦、集、灭、道。[3]四谛中的“道谛”,略说为“八正道”,广说涵三十七项,即“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佛法修行的基本内容,是小乘修行者趋向涅槃的道路。三十七项内容可分为七组,依照《清净道论》,名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一)四念处

三十七道品的最初四个叫“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4]对于四念处,北传小乘解读为:身念住,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受念住,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心念住,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法念住,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以此四念对治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颠倒见”。南传小乘解读为:身念处,观身如身;受念处,观受如受;心念处,观心如心;法念处,观法如法,意为如实观察当下身、受、心、法的展现,不去干涉和预设结论。

(二)四正勤

三十七道品的第二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生善、灭不善。也就是,要未生的这个不善的法,也就是恶法,令不生。让已生的不善的法,也就是恶法,要恒令灭,永远地让它灭。要让未生的善法,要让它出生;让已生的善法,令其增长。所以,四正勤就是生善法、灭不善法。[5]四正勤指精进于四种修行:勤防护,提防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不得生起,即未生恶法令不生;勤断除,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断除,即已生恶法恒令灭;勤培养,培养尚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等生起,即未生善法令出生;勤保持,保持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让它等消失,进而使它等增长成熟,即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四神足

“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也就是:“欲如意足”,就是希慕所求之法能如愿地满足;“精进如意足”,就是对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地满足;“心如意足”,就是对所修之法意念不忘,如愿满足;“思维如意足”就是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6]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或四如意分,指四种定境。四如意足的梵文为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是得如意的四种定,名为神足,又可称作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含义是有四种神妙的脚,是以定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中说: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以欲、勤、心、观,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以观慧及禅定之力,将烦恼由粗而细,逐层伏断。其一欲神足,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近下;其二勤神足,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其三心神足,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其四观神足,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四)五根

“五根”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7]五根是修习佛法的根本所在,指:信根,深信三宝,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勤根,于正法修行不懈,指“四正勤”;念根,忆念正法,于正法记忆不忘,指“四念处”;定根,修习禅定,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慧根,开发智慧,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

“五力”,三十七道品小乘的五力,我们前面讲过了,也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8]五力指由五根产生的五种力量,指:信力,坚信真理,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勤力,修四正勤的力量,即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定力,置心一处的能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慧力,产生智慧的能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支

“七觉分”也叫七觉支,就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9]七觉支,梵文 saptabodhyanga,指修习止观的注意事项和感受,共七项:忆念觉支,忆念集中而念念分明,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择法觉支,选择正确、适宜的修法,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精进觉支,任何阶段都不能懈怠,修诸道法,勇猛精勤;喜悦觉支,修禅定得到的喜悦,契悟真法,心得欢喜;轻安觉支,得到的轻松安适感觉,获得身心轻安愉快;禅定觉支,摄心不散深入禅定;等舍觉支,舍一切念,不即不离,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七)八正道

“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里边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10]八正道指: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二、大乘所行之三十七道品

大乘佛法也修行三十七道品,但因大乘的见地和发心与小乘不同,故而修行境界亦不相不同。《维摩诘经》中说:“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以发无上的菩提心之后,由菩提心摄受下去修“三十七道品”,所以“三十七道品”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在菩提心的摄受下,一切的修行都可以转为大乘的修行。[11]

大乘所修三十七道品也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支圣道”共三十七项内容。

(一)四念处

关于“四念处”,《维摩诘经》中说:“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12]行于四念处,就是修行小乘佛教的这四念处,但是不永离身、受、心、法。虽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是并不去舍离这身、受、心、法。如果舍离这身、受、心、法,是小乘法,是证阿罗汉境界。但是,大乘的菩萨,虽然观四念,但是不舍身、受、心、法,因为还要示现六道度化众生,这是菩萨行。[13]

(二)四正勤

关于“四正勤”,《维摩诘经》中说:“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14]。小乘佛教修四正勤,大乘的行者也可以修四正勤。大乘行者修这四正勤,但是并“不舍身心精进”,并不舍弃身心的精进,这是菩萨行。“不舍身心精进”,这句话对照梵本原本,对照玄奘译本,玄奘这句话就翻作“不见善与不善二种所行”,这是大乘佛法的法义,因为四正勤就是生善、灭不善。如果你真地认为有善在生、有不善被灭,这是小乘的境界。而大乘法生善、灭不善,但“不见善与不善二种之行”,善与不善不二,善与不善的二边远离,这是菩萨的所行。[15]

(三)四神足

关于“四神足”,《维摩诘经》中说:“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16]。小乘佛法修四如意足。而大乘佛法也修四如意足,而他得到的是无量的自在的神通,这是菩萨行。[17]

(四)五根

关于“五根”,《维摩诘经》中说:“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这五根,但是大乘菩萨还要分别众生的根性的利钝,这是菩萨行。[18]

(五)五力

关于“五力”,《维摩诘经》中说:“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19]。大乘佛法也行小乘的五力,但是他内心更希求佛的十力。行于小乘的五力,而心求佛的十力,这是菩萨行。[20]“十力”,就是指佛的十种能够超越一切众生的那种智力,那种能力。哪十个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和知永断习气智力”。[21]

(六)七觉支

关于“七觉分”,《维摩诘经》中说:“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22]。大乘的修行者也修小乘的七觉支,但是,他又更能去分别佛的无上的智慧——一切智智,是菩萨行。[23]

(七)八正道

关于“八正道”,《维摩诘经》中说:“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24]。大乘的修行者也修小乘的八正道,但是他内心更渴望着行无量的佛道,发大乘心、发菩提心的佛道,是菩萨行。

参见:初时教法、四谛、三时判教、八正道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梁

第二版:念新

第一版:念新

讨论意见:樱花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