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菩萨的生平及其著作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一、世亲菩萨

世亲(梵文:वसुबन्धु Vasubandhu;藏语:དབྱིག་གཉེན་ dbyig gnyen),音译婆薮盘豆、筏苏盘豆、伐苏畔度、筏苏畔徒、婆薮槃陀、婆修槃头,婆薮译为天或世,槃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

世亲为婆罗门种姓,生于北印度健驮逻国富娄沙富罗城(现今白沙瓦市),为国师憍尸迦的第二子,与其兄长无著菩萨同为古代印度之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创始人。

二、《婆薮槃豆法师传》中的世亲

世亲菩萨学习佛法的历程示现为典型的回小向大。

根据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本《婆薮槃豆法师传》记载“第二婆薮槃豆,亦于萨婆多部出家”,世亲先于说一切有部[1]出家,他博学多才,在一次说一切有部与外道的辩法失败后,世亲因此事愤恨不已,便造《七十真实论》成功破斥外道所造的僧佉论,国王以三洛沙金赏赐世亲。世亲将赏赐的金子分为三分,在阿緰阇国盖了三个寺庙,分别为比丘尼寺、说一切有部寺庙、大乘寺庙。

“法师尔后更成立正法,先学毗婆沙义已通”,世亲后来学习《大毗婆沙论》,通晓后为众人讲解毗婆沙义。一天讲完之后,就造一个偈来概括一天所讲的意思,并把这些偈子刻在赤铜色的叶子上写成书。放在醉象头下,击鼓宣令道:“谁能够破这些偈子,能破的人出来”,世亲按照这样的次第,造出了六百多个偈子来解释毗婆沙义,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破这些偈子。全部做完后,世亲将这些偈颂连同五十斤黄金,送给了罽宾国的毗婆沙师。

毗婆沙师看到《毗婆沙》教义传播得这样广,非常高兴,但有些偈颂太深奥了,不能完全看懂,于是赏世亲100斤金子,让他做长行来解读这些偈送的含义。于是世亲作了长行来解读这些偈颂。“立萨婆多义随有僻处以经部义破之”,于说一切有部论义未通处,则以经量部义解之,即在一切有部义内杂有经量部义,取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

外道法师用毗伽罗论义破斥世亲所造文句,世亲造论成功破斥了毗伽罗论三十二品,从此“失毗伽罗论,唯此论在”,就只留下《阿毗达磨俱舍论》。新日王子用一洛沙金来供养世亲,王子母亲用两洛沙金供养世亲。由此可见,当时的《俱舍论》被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

世亲后来又通读了十八部义,通达小乘教义,但他最初并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佛所说”,认为大乘佛法非佛所说。

阿僧伽法师,即世亲的哥哥无著,看弟弟如此的聪明过人,担心他造论破坏大乘。于是就派人前往阿緰阇国,称自己病急,请他速去无著所在的丈夫国。世亲立即前往丈夫国,见到哥哥后询问他的病情。哥哥说,“我得了很严重的心病,而这个病是因你而起”。世亲不解。无著告诉世亲,是因为你不信大乘,且要毁谤大乘,“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毁谤大乘的恶业将会堕入恶道。世亲听后,又惊又怕,并请无著为他解说大乘。无著便为世亲解说大乘的要义,世亲立即领会大乘教理,并认为超过小乘。于是就跟着兄长无著学习大乘佛法,从无著这边悉达大乘佛理“始验小乘为失大乘为得,若无大乘则无三乘道果。”

世亲非常害怕诽谤大乘的罪业会堕入恶道,于是并向哥哥无著陈述以前的过失,现在感到非常的后悔,说以前用舌头造成很多诽谤大乘的恶业,现在应该割掉舌头来谢罪。无著告诉他“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即使割掉一千根舌头也不能免此罪。如果想灭掉罪过,应该大力解说大乘佛法。

无著去世后,世亲开始造大乘论,竭力弘扬大乘,尤其致力于论典的撰述,包括华严经、涅槃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诘经、胜鬘经等,这些大乘经论都是世亲法师造的,又作了《唯实论》,诠释摄大乘、三宝性、甘露门等诸大乘论。凡是世亲法师所造的,文义都很精妙,说服力很强。因此,天竺及周边学习大小乘的人,都以法师所造的论作为学本。其他部派和外道论师,听闻世亲法师名号,没有不敬畏的。

《大唐西域记》亦记载着世亲菩萨初发大乘心的地方“无著讲堂故基西北四十余里至故伽蓝,北临殑伽河,中有砖窣堵波,高百余尺,世亲菩萨初发大乘心之处”。

世亲最后于阿緰阇逝世,年终八十。[2]

三、世亲菩萨生平的研究

关于世亲菩萨的生平,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这源于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

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Biruni)评论说:“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皇帝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伯拉尼的话是非常接近于事实的。在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事件就混在这些东西里面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古印度历史的史料,必须从各种来源中搜集,有时甚至要到文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去考证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

传统认为,世亲菩萨在释迦牟尼过世后九百年出生,约为: 320-400、390-470、420-500,以上三种年间。

有学者认为有两个世亲,如现代学者Erich Frauwallner认为,无著之弟世亲与造《俱舍论》之世亲,为同名之二人;无著之弟为瑜伽行派之论师(古世亲),造《俱舍论》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新世亲)。

但1937年于西藏所发现的世亲做《阿毗达磨灯论》(Abhidharma-dīpa),认为《俱舍论》作者与瑜伽行派之论师世亲为同一人。

四、世亲菩萨著作

因为对世亲菩萨生平的不同看法,导致学术界对哪些著作是世亲菩萨的也各说纷纭。在佛教传统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俱舍论》作者与瑜伽行派之论师世亲为同一人,因此本文也以这个观点作为讨论世亲著作的基础。

后人将经量部的《阿毗达磨俱舍论》[3];释经论的《十地经论》、《缘起经释》[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5]、《般若七门义释》[6]、《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转法轮经忧波提舍》、《转法轮经忧波提舍》、《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三具足经忧波提舍》、《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六门陀罗尼经论》、《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大般涅槃经论》、《遗教经论》[7];大乘唯识宗《大乘成业论》[8]、《唯识二十论》[9]、《唯识三十颂》[10]、《显识论》[11]、《大乘五蕴论》[12]《大乘百法明门论》[13]《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14]、《大乘庄严经论》[15]《辨法法性论释》、《显扬圣教论》[16]、《三无性论》[17]、《三自性论》[18]《发菩提心经论》[19]、《佛性论》[20];因明学的《论轨》[21]、《论式》[22]《论心》、《如实论》[23];止观的《止观门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24];其他《颂义集》[25]、《释轨论》[26]《劫章颂》都归为世亲所造。

一般公认为世亲菩萨的最重要著作是《俱舍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如果依照大部分佛教学者公认的世亲菩萨生平,从回小向大的脉络和思想成熟程度来排序,世亲菩萨的论著可以这样排列:

(一)早期作为小乘论师的作品:《俱舍论》。

(二)初期大乘唯识的作品:《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

(三)唯识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

五、世亲菩萨地位

现代学人将世亲菩萨推崇为与无著菩萨并列的瑜伽唯识行派创始人,公认世亲是入了唯识加行位暖位的菩萨。他的思想对后世学习领悟大乘佛法影响巨大。

在汉地的各类佛学院课程设置中,有关唯识课程一般都要学习:《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俱舍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辩中边论》。

而藏传佛教必学的五部大论《因明》、《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就包含了论世亲菩萨著述的论。世亲菩萨是净名六圣之一,也是佛教学者极为足够重视的大学者、大修行人,而如何依照教理体系去理解世亲菩萨的论著,更是摆在佛教学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说一切有部,音译为萨婆多部,梵文:Sarvāstivāda,巴利语:Sabbatthivāda。
  2. 内容译自2049 50.P0188 婆薮槃豆法师传 (1卷)〖陈真谛译〗
  3. 梵语: Abhidharmakośakārikā),现存梵本,有真谛、玄奘译本。
  4. 梵语:Pratityasamutpada-vyakhya,现仅存藏译本和梵语残片,无汉译本。
  5. 颂弥勒造,无着出,世亲造长行。有菩提流支、义净译本。
  6. 这是指达磨笈多译出的《金刚般若论》二卷,题为无著造。藏译本题世亲造。
  7. 有学者认为是马鸣造的论。
  8. 梵语:Karmasiddhiprakaraṇa。
  9. 梵语:Viṃ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或题为唯识论。
  10. 梵语: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有真谛、玄奘译本,真谛译本题为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11. 梵语:Vidyānirdeśa,题为显识论(从无相论出)。
  12. 梵语:Pañcaskandhaprakaraṇa。
  13. 梵语: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
  14. 梵语:Madhyāntavibhāga-bhāsya,颂弥勒造,无著出,世亲造长行。有真谛、玄奘译本。
  15. 梵语: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颂弥勒造,无著出,世亲造长行(一说无著造论)。
  16. 宇井伯寿主张颂无著造,世亲造长行。
  17. 无著造或世亲造:题为三无性论(从无相论出),相当于显扬圣教论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
  18. 梵语:Trisvabhāvanirdeśa,现存梵本,题为世亲造,无汉译本。或疑造论者非世亲。
  19. 一说弥勒造。
  20. 疑真谛造或增补。
  21. 梵语:Vādavidhi,佚。
  22. 梵语:Vādavidhāna,佚。
  23. 梵语:Tarkaśāstra。
  24. 颂无著造,世亲造长行。
  25. 梵语: Gāthārthasaṃgraha,现仅存藏译本,无汉译本。
  26. 梵语:Vyākhyāyukti,现仅存藏译本(rnam par bshad pa'i rigs pa),无汉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