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不二
不二,佛教术语,梵文,advaya,指远离二边的中道。两重不二,净名术语,指两重境界的不二。这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中,总结出的两重不二。这两重不二是于老师站在二时教法的角度总结的。两种不二具体概括为两种情形。就是法与法的不二和法与法性的不二。法与法的不二就是纯凡夫境界上的不二。如好与坏,生与灭,常与断,有与无。目的是解构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法与法性的不二,是指圣者境界与凡夫境界的不二。如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五蕴与空。目的是引领众生走向解脱、见真实、显示诸法真实性的无二。两重不二的安立,是为了对治,真正的不二,是彻底地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地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以此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
一、二边见
在二时教法中,智者发现,我们这些凡夫,有一个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就是我们凡夫总是构建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名言去理解、描述我们这个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那么佛法把这种模式,也就是凡夫的这种认知模式,叫“二边见”。通俗地讲,就是智者看我们凡夫是“二”,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是凡夫。
(一)法与法的二边
凡夫的二边见,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就是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认知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凡夫要用一对一对的相待的名言去理解、去描述凡夫这个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比如说凡夫面对着这个自己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他要作美与丑的判断,这美与丑就是一对相待的名言,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丑就没有美。美、丑是二,凡夫面对着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还要作善与恶的判断,长与短的判断,高与矮的判断,进一步还要对凡夫这个世界作生与灭的判断,还有常与断的判断等等。那么凡夫面对着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他总是要用这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美与丑、善与恶、长与短、高与矮、生与灭、常与断等等,这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去理解去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就是二边见的第一种情形。这种情形,我们也叫作‚法与法的相待的二,法就是指的凡夫所执着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此,这法与法相待的二,这个二边见的这种情形,只是就凡夫的境界而言,就是只是就凡夫境界上讲的二,这是二边见的第一种情形。
(二)法与法性的二边
二边见的第二种情形,就是佛陀、智者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他要随顺众生,他要权且安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佛陀安立这个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对治我们凡夫这个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情形的二,比如说,我们凡夫执着于我们凡夫的生生死死,这个生死的真实性,而佛陀说你要摆脱这个生死,要证入一种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涅槃是圣者证悟的境界,因此佛陀在这里假安立了涅槃的名言,目的是对治凡夫的生死,因此生死与涅槃就形成了一对二。再比如,烦恼与菩提,众生有烦恼,佛陀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安立了圣者的清净的觉性,这就是菩提。佛陀安立菩提是为了对治凡夫的烦恼,因此烦恼与菩提又是一对二。再比如,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这就是凡夫执着的色法的真实性,为了对治凡夫对色的这种真实的执着,佛陀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空,用空来对治色,就形成了色与空的二。这第二种情形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法与法性的相待的二。法是凡夫境界,法性是圣者证悟的真实,这一对二,不仅仅是在凡夫境界上讲二,是圣者对治凡夫境界而呈现的二,这是凡夫心中的二的第二种情形。
二、不二
佛法讲不二,就是因为凡夫二, 佛法要讲不二,目的就是要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为凡夫 一定二,二一定凡夫,那么把凡夫的二解构了,也就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解构了。所以佛法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一大善巧,就是讲不二。不二,也只是解构的工具,不是真实。
(一)法与法的不二
上面我们把凡夫的二概括为两种情形,那么因此佛法讲不二,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形上讲不二。第一种情形就是讲法与法的相待的二的不二, 比如说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生与灭的二,那佛法说无生无灭,讲生灭 不二;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常与断的二,那佛法讲不常不断,常与断的不二,这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二)法与法性的不二
第二种情形是讲法与法性相待的二的不二。比如说凡夫执着于生生死死,生死,而佛陀、圣者安立涅槃对治生死,生死与涅槃是一对二。可是当我们修行大乘佛法,当能够从根本上了知,其实凡夫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一场梦,这个生死并不真实,这个生生死死是假的。因此,我们并不是要离开一个真实的生死,归入一个真实的涅槃,而我们要了知当下的生死本来如梦如幻,它就是不真实。因此,也就不应该存在着一个在所谓生死之外的涅槃。佛陀安立涅槃只是对凡夫执着于生死的真实性而言的,当我们能够理解为生死只是凡夫的虚妄分别,生死如梦如幻,因此,在这一重境界上讲,生死与涅槃不二,并不是在真实的生死之外有一个真实的涅槃可证,生死本来如梦如幻,涅槃根本不是生死之外的真实,因此,涅槃不离生死,生死不离涅槃,所以生死与涅槃其实不二。再比如色与空的二,佛陀是为了对治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这个世界的实有见,比如说对色法的真实性的执着,佛陀安立了空,说其实色法不真实,这个世界的真实应 该是空。但是当我们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会了知,其实我们凡夫过去 自以为色的真实性,其实它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色法本身就是如梦如幻, 因此并不是离开这个色法之外有一个真实的空性可证,而是说这个色本 然它就是空。因此,这就是《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色与空不二。那么这个生死与涅槃的不二,这个色与空的不二,就是在法与法性相待的二上说不二,这是佛法说不二的第二种情形。
三、不二法门
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就是紧紧地抓住了我们凡夫的这个特点,以解构这个“二”为入手处,以解构这个“二”为方便善巧,以达到彻底地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让我们这些“二”的凡夫能够 “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所以大乘佛法这个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它还有一个别名,就叫做“不二法门”。入了不二法门要害就是理解无生法义。 能够领受凡夫境界一切法根本无生,是领受佛法不二法门的 一个重要的关卡。
四、不二的两重境界
(一)权便中观
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的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当中,这个“不二”是有两重境界,也就是说有两种“不二”:第一种“不二”,就是基于“二谛”模式而建立的“不二”,我把这种“不二”表述为:既不怎么怎么样,也不怎么怎么样。不常、不断,这是“不二”,那就是既不常、也不断;非有、非无,也是“不二”,“非”就是“不”,那么从这一重“不二”上理解“非有、非无”,就是既非有、也非无。这种基于“二谛”而建立起来的“不二”,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于通过这个“二谛”的渐进的、递进的解构模式,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解构掉,让我们凡夫逐步的去领受“无我”、“无生”的法义。但是这个层次的“不二”,并未让我们这些凡夫真正地脱离“二”,它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一对老的“二”。这个对治的过程,确实就是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过程,功德无量。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二谛”模式的这个解构的善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这个“二谛”模式的渐进的、次第的解构模式,对于末法众生来说,这个度化的工作就会变得更为艰难。但是“二谛”模式的这种“不二”,并没有真正地让凡夫彻底地摆脱“二”,既然还是“二”,就一定还是凡夫的见解。因此,这个层次的“不二”,就是“既不什么什么、也不什么什么”的这个层次的“不二”,还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我们把这个层次的“不二”,我把它安立个名言,权且叫做“权便中观”。
既然这个层次的“不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观,那你为什么还要安立“权便中观”这个名言呢?还要用“中观”这个名呢?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包括很多印度的古德,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甚至都只是在这个层次上讲中观,大家似乎都认可了这也是一种中观,因此呢,就随顺古德,权且安立个名言,叫“权便中观”。这是“不二”的第一个层次。
(二)究竟中观
在龙树菩萨的著作里,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对于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的真实的中观见的施设,不是建立在“二谛”模式上的“不二”,它有一个更深一个层次的“不二”,那是完全有别于“二谛”模式所安立的“不二”。《中论颂》第二十四品的第十八颂,,鸠摩罗什翻译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这个偈子里,龙树回答了什么是中道。什么是中道? 说“缘起”,它是“空性”,而这个“空性”,也不过是一个假名安立, 这个“空性”还得空,这就是中道,这就是龙树解读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中观见解。于晓非老师把这种“不二”,表达为“因不什么、什么、什么,故不什么、什么、什么”。比如说,“因不常、故不断”,“因非有、故非无”。这种“不二”不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而是要彻底地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地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这是龙树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那么这个层次的“不二”,于晓非老师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究竟中观”。究竟中观才是佛陀要讲的真正的不二,安立“究竟中观”是为了见实相,见诸法的真实性。相比“权便中观”,那“权便中观”是基于“二谛”说法,“二谛”的“世俗谛”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随顺众生,向我们凡夫有所妥协,有所迁就而建立的道理,因此只要有“世俗谛”在,那么这种解构就肯定不彻底,那么凡夫见解构的不彻底,就不能讲实相。而安立“究竟中观”的作用,就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彻底地解构凡夫见解,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迁就了,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妥协了,是彻底的解构,这是指向真实的前提。正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种“不二”模式,也就是遮诠模式,就是它“不是什么”的方式,用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在“究竟中观”里佛陀为我们凡夫指向真实。这一点可以在龙树《中论》第十八品的第七颂当中体现,第七颂“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鸠摩罗什的译。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实相”,是佛陀二时教法里,对佛陀证悟的真实的用的最多的名言。但从《中论》的这句话上来讲,龙树菩萨又想告诉我们,这个“实相”是“心行言语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佛陀证悟的这个“实相”,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不能说、不能想,不是我们的言语可能诠表的,不是我们凡夫思辨可以触及的,所以这个“实相”不能直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但是呢,又不能完全不说,不说怎么引导着众生见真实? 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边,它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遮盖”的“遮”。什么叫遮诠?就是它“不是什么”的方式,用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 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
(三)总结
总结一下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也就是以“二谛”的模式来构建的这段教理体系,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一部分,它的目的就在于解构,就是“破增益”。究竟中观”,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的这个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二部分,就是基于“空性”,进而引导着凡夫去见真实,就是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实相,这就是“究竟中观”这段教理的法义,也就是“补损减”。“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陀的二时教法体系。
参见:权便中观、究竟中观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梁传旭、晶晶、樱花、喜子、法和
资料汇总:梁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