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空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两重空,净名精舍术语,是指性空和空性。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说空,性空与空性有着不同的法义。[1]

“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自性。 [2] 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3] 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 [4]

“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śūnya” 表示没有,零,不存在。“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 [5] 空性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其实从来、压根就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这件事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叫“空性”。在二时教法里,安立空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6] 在佛陀三时教法里,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就不存在,给这件事起名叫“空性”。 在二时和三时教法中,佛陀说空,不是把原来存在变为不存在,佛陀说空是说原本就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个特征叫“空性”。 不管是二时教法还是三时教法,佛陀安立空性,就是为了解构凡夫境界,就是为了破除凡夫的实执、法执;说的直接一点儿,佛陀安立空性,就是为了破增益。 [7]

一、前两重二谛讲性空

四重二谛是坚定不移地递进解构模式。前两重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生性空”。[8]佛陀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缘生而性空的,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和独立存在这两个特征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性,也就是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存在的时间上的坚固性被佛陀解构了;没有独立存在性,就是佛陀把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的这种坚固性解构掉了。佛陀想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凡夫境界上存在的基本特征。[9] 没有独立存在性,没有常一不变性,也就是无自性,就是性空。[10] 前两重二谛,用一个词来表达,佛陀想告诉凡夫的就是“无我”,就是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无我是佛陀要告诉凡夫的第一个重要道理,也是前两重二谛表达出来的法义。[11] 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凡夫的我执,破我执。[12]

二、后两重二谛讲空性

后两重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起无生”。在二时教法中,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缘生而性空的,这个道理叫缘起,佛陀讲缘起这个道理,最终目的是要讲凡夫境界一切的法是无生。[13] 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佛陀的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恰恰把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这两个前提给解构了。这就意味着,既然把凡夫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的认定前提给解构没了,那其实就是把这个事物的存在性解构没了。 缘生性空,这个性空就是独立存在性没有,也译成“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凡夫,凡夫所认定的凡夫境界上所谓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凡夫执着的凡夫境界上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佛教也称为“实执”。第二组二谛,是破凡夫的“实执”。[14] 空性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其实从来、压根就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这就是空性。[15]空性,对治实执,佛陀讲无生。[16]

三、性空与空性的关系

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么佛陀随顺众生,承认了凡夫境界的存在,进而佛陀指出,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是缘生的。佛陀提出缘生的目的是解构,目的是导出与凡夫见解相反的结论。缘生的事物,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没有常一不变性的,也就是无自性的。而这个无自性,就是不存在,就是空性。[17]

“缘生性空,缘起无生”。佛陀安立缘生法的概念,说如果凡夫境界上还有什么是存在的话,那只可能是缘生;但是缘生的法,是性空,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是无自性,这就出现了悖论:存在是有自性,无自性也就是不存在。所以缘生性空,其实佛陀想告诉凡夫的是,凡夫境界上所谓存在,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因此落脚处是缘起无生,是空性。佛陀在大乘佛法里说缘起,其实是为了说无生。[18]

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无自性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tva”,以无自性为基本特征,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儿没产生。性空跟空性是两个不同的名言,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19]

四、安立空性是破增益

在二时教法里,安立空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20] 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这个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21]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安立空性,是为了解决遍计所执自性范畴的问题。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从来就不存在。在三时教法中,安立空性依然是破增益。[22]佛陀说空性,就是因为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存在,就是为了破增益而说空性。能够领受了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不存在,空性这个名言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舍弃了。 如果误解了空性,以为空性是一种肯定性存在,那这被误解的空性,当然得空,这就是所谓“空复亦空”。[23]

五、性空与空性不能混讲

性空与空性,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24] 在教理上只讲到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大乘佛法的门还没有入,还在大乘佛法的门外。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中的前行法,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和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25] 真正体现大乘佛法精神的是后两重二谛,[26]缘起无生——空性。 如果把缘生性空,说成是大乘佛法最究竟的境界,佛陀二时教法的最高境界,如果这样讲法,或者说讲的法给别人带来这样的印象,那么就是讲相似佛法。相似佛法就是似是而非的佛法,看着好像是,其实不是佛法。比如对于大乘佛法来讲,对于佛陀二时教法来讲,不讲无生,就不能证空性;证不了空性,就不可能见真实;见不了真实,就不可能成佛。有人说讲讲相似佛法听听也可以,不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妥协。 如果明确地告诉大家,现在讲的法,只是大乘佛法的前行,四重二谛的第一组二谛,后边还有第二组二谛,没有说完,只是前行法,是引导众生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径、次第、阶梯,这样来讲缘生性空是如法的,因为这是度众生的方便。如果把缘生性空当成是佛陀大乘法、二时教法的最后境界,如果这样讲,就是相似佛法。[27]

六、讲相似法后果严重

讲相似佛法的后果是严重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在般若经中佛陀说,如果为别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宣说大乘法门,但是讲的是相似佛法,那么听法的众生,“闻他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结果是“心便迷谬,退失中道”。所以讲相似佛法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讲相似佛法就是断众生的慧命。 相似佛法披着佛法外衣,不是佛法。人身难得,得了人身,佛法难闻,生在有佛法流布的时期,生在有佛法流布的地域又没遇着法难,又真正从内心生起渴望学习佛陀正法的心,这些因缘都具足了,来学佛法了,听到的却是相似佛法,听到的是披着佛法外衣而根本就不是佛法的东西,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这是断众生的慧命。如果在世间传播的佛法不是真实佛法,是披着佛法外衣的非佛法、相似佛法,就会断众生慧命,那么还不如没有这个法,所以“宁可法灭,不可法坏”。要护持佛法,要宣讲佛法,要努力宣扬佛陀正法,而不要讲相似佛法。[28]

七、佛说七种空性

《楞伽经》中,佛陀把空性分为了七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讲空性。

经文:“大慧!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名不可说空。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29]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麁,汝应远离。”。[30]

佛陀说,就是由于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缘故,才说空性,才说无生,才说不二,才说无自性。

“相空”,梵文是lakṣaṇaśūnyatā,应该译为“相空性”。就是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空,就是凡夫境界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不存在。 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存在,这是凡夫的执著,这是凡夫的增益,其实根本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就是“相空性”。

“自性空”,梵文是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应该译为“事物自性空性”。就是对于一切法没有事物的自性的生起,没有事物的常一不变、独立存在性的生起,这就是在说没有见而增益见的自性见,根本不存在,这就叫“事物自性空性”。

“无行空”,梵文是apracaritaśūnyatā,应该译为“无行空性”。就是在诸蕴之中,本来就是涅槃,就是生死即涅槃;本来没有诸行,就是本来没有生死,这就是无行空性。

“行空”,梵文是pracaritaśūnyatā,应该译为“行空性”。就是诸蕴没有我和我所,凡夫以为的诸蕴,不过是依因作业和合而起。“依因”就是依杂染种子,“作业”就是杂染种子的现行,所以诸蕴起而非起,只是显现,这就是“行空性”。

“一切法不可说空”,梵文是sarvadharmanirabhilāpyaśūnyatā,应该译为“一切法不可说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可言说,这就是一切法不可说空性。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不存在固然不可言说。

“第一义圣智大空”,梵文是paramārthāryajñānamahāśūnyatā,应该译为“第一义圣智大空性”。就是获得自证圣智时,一切邪见过患杂染习气都不存在了,这就叫第一义圣智大空性,这是登八地菩萨的境界。

“彼彼空”,梵文是itaretaraśūnyatā,应该译为“彼彼空性”。就是于此无彼,就是在这里没有那个东西,就叫“彼彼空”。比如,佛陀常讲法的鹿子母堂里,没有象、牛、马等,但有众比丘。只是在这个堂里,因为没有象、牛、马而说空,而且这个堂并非没有堂的存在性,众比丘并非没有比丘的存在性,象、牛、马等也并非在别处不存在,这就是彼彼空。这是凡夫理解的空,因此,佛说:“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应远离”。凡夫以为的彼彼空性,是这七种空性中最粗浅的,应该远离。其实一切法的自相与共相彼此之间都不存在,这才真能叫做“彼彼空性”。【031】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讲.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讲.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讲.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讲.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讲.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讲.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讲.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讲.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讲.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讲.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讲.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讲.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0讲.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讲.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6讲.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讲.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讲.
  2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讲.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讲.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9讲.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9讲.
  29.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p. 598c24-599a15)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