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修
中修,佛教术语,指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
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一种划分方法是五位的“三分法”,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的修行: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又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各有其鲜明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就是境、行、果。“境”,是观修之境,就是每个修行阶段都会有的特定的修行对象。“行”,就是修行,就是每个修行阶段的特有的修行。“果”,就是修行的结果,就是每个修行阶段,最后获得的结果。中修属于五位三分法的第二个阶段,见道后初地到八地菩萨的修行。
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似相(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而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转变所依”、“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所以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似相(ābhāsa),以似相(ābhāsa)为对境,坚决不对似相(ābhāsa)起外相(nimitta)的分别,这就是“行无相道”,以转染成净为行,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似相(ābhāsa)不会显现了,为亲证真如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也就是以登八地为果。
把修行的三个阶段以窗帘为喻:通常窗帘有两层,里边一层厚的遮挡阳光,喻为外相nimitta。外面还有一层薄的纱帘喻为似相ābhāsa。 学佛修行就可以比喻为打开窗帘。
当两层窗帘都关上时,屋里一片漆黑,比喻凡夫的无明状态。
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者,就是在努力打开第一层厚窗帘。打开后见到了阳光,这就是证无外相(nimitta),但是还隔着纱帘似相(ābhāsa),这就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
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就是继续努力打开第二层薄纱帘,打开了纱帘,融化在饱满的阳光之中,这就是证无似相(ābhāsa),就是登八地亲证如来藏光明。
这就是证两重无相,就是修行次第。当然这只是比喻,亲证如来藏光明,不像太阳那样,光明来自于外面,而是自身的光明。[1]
楞伽经中对上中下修的概括性总结:“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住,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
“上中下修”,指的是具有上、中或下等根性的修行者。“宴处山林”,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不受打扰地修行。这是见道位之前,加行位的修行,没有这样一段静修是难以见道的,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一直静修到“能见自心分别流住”。“流住”,梵文是dhārā,就是下大雨时的雨流。把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生灭过程,比喻为大雨的流住。“能见自心分别流住”,指能见阿赖耶识、见道了。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的流住,都是自心分别的结果。见道之后,“得诸三昧、自在、力、通”,得到初地、二地、三地等等不同次第的定境、自在、威力和神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能得到无量国土诸佛的灌顶——这是十地菩萨,有众菩萨的围绕。至此,就彻底了知了“心、意、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不过是自心所现分别自性境界,从而就超越了无明、爱、业为因的生死轮回的大海[2]。
参见: 五位三分法,资粮位,加行位,四种禅,四种大修行
词条编写:
第三版:靈智妙覺
第二版: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梁传旭、樱花、燕子、真
资料汇总:未Ma
资料汇总: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