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见派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观见派,佛教术语,梵文mādhyamika[1],是大乘佛教流派,是对佛陀的二时教法教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解读的学派,称为“空宗”,[2]中国人简称中观。

龙树被后世奉为中观见派的祖师,他被公认为是对佛陀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最权威阐释者。中观见派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之一,另一为瑜伽行派,就是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亦称为“有宗”[3]

一、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4],《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5]也就是《解深密经》把佛陀的显教的教理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叫做“三时判教”。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三转法轮”,也就是“初时教法”,也称为佛陀的第一转法轮,“二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二转法轮,“三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三转法轮。[6]三时判教是《解深密经》中的经中判教,因此,《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有经中三时判教,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7]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 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解深密经》中指出的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者之间不存在次第关系。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 [8] (那么)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我们就叫做中观见派;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就叫瑜伽行派。(那么)这两派传到我们中国以后,我们中国人就把(管)梳理二时教法的教派,(给他)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名(字就)叫中观;对于梳理三时教法的教理学派——瑜伽行派,(到了中国,我们就给他)起(他了一个)名(字)叫唯识[9]

二、龙树中观思想

公元2世纪,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小乘佛教诠释学(阿毗达磨)已趋于完备,大乘经尤其是般若经的流布也有了初步积累。最初对大乘经进行梳理阐释的人即是龙树(Nāgārjuna)。龙树活跃于约公元二三世纪的南印度案达罗地区。代表作为《中论》,并着有《回诤论》、《六十如理颂》、《七十空性论》等,其唯破不立的归谬论证方法独树一帜,系统论证了般若经中“一切皆空”的命题,主张一切思维所及、言语所表的事物皆空无自性。龙树被后来的中观派追封为祖师。对中国佛教也有巨大影响,得誉“八宗共祖”。龙树有亲传弟子提婆,继承龙树遍破外道,终激起怨忿而被杀[10]

三、清辩的二谛中观

6世纪时,有佛护与清辨两大论师。佛护只有一部《中论释》传世,对《中论》的归谬论证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但并未表现出派别意识,也没有对当时流行的瑜伽行进行回应和批判。而稍晚的清辨则援入瑜伽行派的因明理论以诠释和改造龙树的空观,主张步步为营的逻辑演绎可以通达胜义。并以二谛重组“缘起性空”理论,奠定了此后中观派的基调。清辨着有《般若灯论》 和《中观心论》等,不仅对佛护提出批评,还批判了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他在著作中首次使用了“中观派”一词,是中观派自我认同的开始,自此大乘佛教形成中观、瑜伽二分格局。清辨的门人也一直与瑜伽行派争论,玄奘在那烂陀寺时曾调和双方观点着《会宗论》[11]

四、中观思想的传播

7世纪的月称着有《明句论》和《入中论》等。他拥戴佛护而讨伐清辨,确立了中观派的内部对立。后来这两个体系被称为应成派与自续派。

其后的中观大家是寂天(约685~763)。在那烂陀寺称为只会吃、睡、便的“三行者”而遭驱赶,他当众诵出《入菩提行论》,众为折服。

8世纪时,自续一系的论师寂护(约725~788),在胜义谛上坚持“空”的同时,就世俗层面上援入唯识无境的理论,这一思想体系被称为“瑜伽行中观”。与之相对,之前以清辨为代表承认有世俗外境的自续派思想又被称为“经部行中观”。

寂护着有《中观庄严论》和《真理要集》,寂护曾两度入藏传法译经,并修建桑耶寺,组建正式僧团,终卒于西藏。其弟子莲花戒(约740~795)也入藏传法,并与汉地禅宗和尚摩诃衍就修行顿渐之说展开争论。留有《修习次第》、《中观明论》等著作。

应成一系起初在印度并无太大影响,西藏前弘期传入的也主要是自续一支,在印度佛教接近尾声的10世纪以后,应成派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印度论师阿底峡师从应成派的觉贤,于1042年被请至西藏译经弘法,形成噶当派。西藏僧人宗喀巴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形成格鲁派,尊月称和应成派为中观正统[12]

五、权便中观与究竟中观

(一)权便中观

权便中观,净名精舍术语,即以二谛模式来构建的教理体系,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横向判教教理体系的前一部分——破增益[13] ,是“不二法门”的第一个层次的不二[14] 。二谛指两条道理,世俗谛与胜义谛[15] 。世俗谛是佛陀为了度化世俗的凡夫,迫不得已向凡夫有所妥协而建立的道理[16],建立世俗谛的目的是为与凡夫有接口,佛陀依据这个世俗谛引申出作为智者在这个世俗谛之上的一个更殊胜的理解,这个就叫作胜义谛[17]

通过四重二谛环环相扣的、递进的解构模式[18],以“二”为抓手,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19],目的在于解构,就是“破增益”[20] 。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破“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21]。权便中观由一组新的二替代了一组老的二,依然还是二,并未远离凡夫的二。所以二谛模式不能够真正建立起远离凡夫二边的中观见[22]。权便中观其实根本就不算中观[23],并不了义。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随顺古德,权且安立名言,叫“权变中观”[24]

(二)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净名精舍术语,是佛陀二时教法横向判教教理体系的后一部分——补损减[25],“不二法门”的第二个层次的不二[26]。完全区别于二谛模式所安立的不二[27]。不再向凡夫做丝毫的妥协[28],基于空性,进而引导着凡夫去见真实,遮诠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实相,而补损减[29]。这种不二,不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而是要彻底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通过彻底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这是龙树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安立名言,叫“究竟中观”[30]

龙树的《中论》第一颂,也叫“皈敬颂”,鸠摩罗什翻译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31]和《中论颂》第一品第一颂,鸠摩罗什翻译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32]这是龙树解释什么叫“不生亦不灭”的“不生”。在龙树看来,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一切诸法,根本不可能从这四种方式产生,“是故知无生”,根本就没产生。所以从《中论颂》一开章,龙树一入手就是在讲究竟中观。在整部《中论颂》中,龙树虽然说过二谛,但是他在整部《中论颂》中没有运用二谛。}[33]龙树讲中观见,直截了当从无生说起,是究竟中观的见解[34]

二谛的世俗谛是佛陀向凡夫妥协而建立的道理,其实只是接引众生证空性的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善巧方便[35]。只要是在二谛上讲中观,都不过是用一对新的二来替代一对老的二,依然还是二。也就是只要保留着二谛的世俗谛,不管是凡夫境界的相似相续的缘生有的世俗谛,还是名言有的世俗谛,其实都是在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找存在的依据和存在的原因。只要这个为凡夫境界存在找依据、找原因的因果不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证悟空性。只有彻底泯灭二边,消融凡夫以为的因果,才能真正地证空性、见实相[36]

六、中观空宗与唯识有宗

千百年来,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中观的“心境俱空”是了义的,唯识的“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而且学唯识的人千百年来也以空外境不空心识,而在“心境俱空”的中观面前感到低人一等,始终摆脱不了“心识不空”这个心理阴影。中观对唯识的所谓不空心识,因而空的不彻底的批评,完全是误解,是不懂唯识的曲解[37]

其实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 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就被人们称为“空宗”。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阿赖耶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 就被后人称为“有宗”。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属于有宗[38]。空外境不空心识,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39]

对中观与唯识之间的关系的误解,核心就是不理解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说法的“立足点不同”这个关键点[40]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41] 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范畴,空性就是指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特征[42]。 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中观表述的“心境”都涵盖在遍计所执自性中。由此可见,中观与唯识,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43]

七、、龙树中观思想当代的弘扬

净名精舍利用各种方便善巧诠释、弘扬龙树菩萨的究竟中观思想。并效仿古德,也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44]。第一重——实有、缘生;第二重——缘生、性空;第三重——缘生性空、名言假有;第四重——假有唯名,离言空性[45]。讲权便中观时建立的“四重二谛”,就是既随顺众生,又随顺真实的典范[46],就是对凡夫心中实有见解的次第消融、平滑解构,是末法时期度化众生的巨大的方便善巧[47]

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叶少勇对《中论颂》、《六十如理颂》、《佛护释》进行梵藏汉校勘,纠正了历史上的翻译错误,并指出龙树思想是建立在封闭主义原则及怀疑主义前提上,如实传递和解读龙树中观思想。叶教授翻译的龙树著作《中论颂》、《六十如理颂》译本,为大乘佛法究竟中观解读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净名精舍对大乘中观思想解读相互印证。

参见:瑜伽行派、印度大乘、二时教法、中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何晓

第一版:燊榆

讨论意见:梁传旭、念新、喜子、樱花、未Ma、慧智兰心、晶晶

资料汇总:马刚

注释

  1.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926.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讲.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799-800.
  11.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799-800.
  12.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799-800.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7.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3.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4.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4.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6.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9.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8.
  2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8.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8.
  2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3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
  31.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1b14-15)
  32.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b6-7)
  3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1.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c22-23)
  4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7.
  4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9.
  4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