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中道,印度哲学术语,梵文madhyamā-pratipat,原意是指不堕入二元对立、远离二边见的见解,也就是“不二”就是中道。在佛教中,对中道的究竟意义的解读是指远离增益与损减的“不增益、不损减”的境界。中道在佛教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中道的解读要依据判教解读。
一、佛教对中道的解读
中道,作为佛教术语,究竟意义上特指“不增益、不损减”的境界。对于中道的完整全面解读,则需要依据判教。
佛陀讲法四十几年,因众生根性的差异,为不同众生讲了不同的法。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由此可见,佛陀讲法有两种随顺: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如果只随顺真实,而不随顺众生,则会导致佛陀的教法高高在上,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从而起不到度化众生的作用;而如果只随顺众生,不随顺真实,则不是佛法。因此佛陀讲法,既要随顺众生,又要随顺真实。这充分体现了佛陀讲法秉持着“对机”的原则。
依据《解深密经》中的判教,将佛陀一生的教法分为了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在不同的教法中,佛陀随顺真实,为不同根性的众生,讲了不同的“对机”的法。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佛陀分别讲了十二缘起、缘生缘起、藏识缘起。讲缘起,就是为了讲“中道”。
(一)初时教法当中的中道
依据《解深密经》经文:“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nà)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初时教法是为那些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而生起了出离心,迫切希求个体的清清静静的解脱的涅槃境界的众生所讲的法。在初时教法中,佛陀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讲了初时教法层次上的“中道”。初时教法讲了两种层次的“中道”。
1、初时教法第一个层次的中道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第一种“中道”,是讲给声闻乘众生,即八正道,梵文是āryâṣṭâṅgo-mārgo。八正道属于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中的“道谛”,指熄灭苦的方法。具体内容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见,指小乘层面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指凡夫境界有为法的生灭无常;诸法无我指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指涅槃的境界,灭除了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声闻乘以阿罗汉证得的灭尽定为涅槃,但其实并非究竟意义的涅槃。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思维,又称正分别、正觉,指按照佛教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思维,思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语,指正确的言语,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种种虚妄不实之语。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业,又称正行,指正确的行为,在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上都无不端举止,按佛教要求行事,远离杀生、强取、邪淫等。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命指正当的谋生或正当的生活,远离各种邪恶不当的生活方式,亦不借助咒术、占卜等来谋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种种便利。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指四正勤。勤防护,提防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不得生起;勤断除,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断除;勤培养,培养尚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等生起;勤保持,保持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让它等消失,进而使它等增长成熟。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念,指四念处,即通过对身、受、心、法的观察与思虑,认识到世间事物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从而不执着于不实之物。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在初时教法的法义层次下,八正道中的正定,指四禅定。初禅定,心离开了一切情欲和不善法;二禅定,净心于一处,止息了思维;三禅定,舍弃了由定生起的欢喜与快乐;四禅定,断除了好、恶感受。
2、初时教法第二个层次的中道
在初时教法中,第二个层次的“中道”,讲给缘觉乘众生,即二十缘起中“轮回无我”。佛陀讲缘起,就是为了讲“中道”。十二缘起,也被称为“十二因缘”,依据《杂阿含经》第479(298),总结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佛陀通过讲十二缘起,告诉缘觉乘众生:“轮回无我”,这就是这层教理上所表达的“中道”。
(二)二时教法当中的中道
依据《解深密经》经文:“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二时教法是为那些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生起了出离心,但不急于个体的清清静静的解脱,而是以众生的苦为自己的苦,以众生的解脱为自己的解脱,生起了这种广大境界的菩提心的众生所讲的法。
龙树的《中论颂》,通过考察言说,来考察知觉,以归谬法,开显佛陀所讲述的“缘生缘起”的真实法义,讲述中道。龙树《中论颂》第24品《四圣谛之考察》叶少勇译本中,第24.18颂:“我们主张彼缘起,本身即是此空性,此即假托而施设,此者亦即是中道。”龙树明确地告诉我们,空性即是“中道”。
在二时教法中,佛陀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讲了二时教法层次的“中道”,即空性,梵文是梵文sūnyatā。sūnya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空、零;s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以什么为基本特征”。sūnyatā的意思是: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叫做“空性”。
二时教法的中道,也可表达为“因不……故不……”,即“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因不来、故不去”等。这在叶少勇先生所译的龙树《中论颂》的皈敬颂中表达为,“无有灭亦无有生,无有断亦无有常,无有一亦无有多,无有来亦无有去。”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在其所讲述的《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所构建的“四重二谛”,是为了讲述中道而构建的阶梯。《无畏疏》中,给出了二谛的定义,这是目前为止大乘理论体系里对二谛最早的明确定义。《无畏疏》中说:“所谓世俗谛者,虽然一切法自性空,世人不知是颠倒而见诸法生起,此见唯于世人是俗成之谛理,所以称为世俗谛。所谓胜义谛者,诸圣者无颠倒证悟,见一切法无生,此见唯于圣者是最胜义,所以称为胜义谛。”《无畏疏》对“二谛”的解读是指两条道理:世俗谛就是世间人认为是真理的道理;胜义谛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的见解。
于晓非老师所构建的“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则是延用了《无畏疏》对于“二谛”的解读,立足于凡夫境界来破增益,构建了四重二谛,每一重二谛都是由世俗谛出发,迈向胜义谛;且前一重二谛的胜义谛,会成为后一重二谛的世俗谛,再迈向更高层次的胜义谛。以此模式,构建了平滑解构、次第消融我们凡夫实有见的阶梯,逐步引领着我们趣向佛陀智者证悟的真实,将“二”的凡夫,解构为“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的圣者。
“四重二谛”并非二时教法所讲述的中道,也并非真实本身,而是为了讲述二时教法的中道所构建的阶梯,是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的典范,以便于平滑解构、次第消融众生的实有见,是引领众生理解二时教法“中道”义的重要的方便善巧。因此,亦将“四重二谛”称为权便中观。为了区分,则将龙树讲述的“中道”称为究竟中观。
(三)三时教法当中的中道
知道只是abhasa没有nimitta就是中道。
依据《解深密经》经文:“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三时教法虽然与二时教法同属于大乘佛法,但依据上述经文,三时教法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民众当中也早都流传着这样的偈颂:“噫嘻龙树论,有药亦有毒,慈氏无著论,是群生甘露”。因此,三时教法被民众称为“群生甘露”,普摄一切乘。
依据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可知三时教法是佛陀演说“自所得圣智证法”,即佛陀亲证的真实性,“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佛境界不是外道的臆度邪见境界以及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境界。由此可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这是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
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偈颂品第十之二:“恐堕于断见,不舍所执法,以建立诽谤,妄说为中道。以觉了唯心,舍离于外法,亦离妄分别,此行契中道。唯心无有境,无境心不生,我及诸如来,说此为中道。”这是佛陀在《楞伽经》中提到“中道”。经文中的“建立、诽谤”指增益和损减。佛陀说,有些人恐怕堕入了断见,不舍离于所执著的法,这是堕入了增益和损减的错误之中,还妄说这是中道。只有很好地了知唯有心,没有所执著的心外之法,并且远离虚妄分别,这才是契入中道的。唯有心、无外境,心无外境可生,这才是我和诸佛说的中道。通过颂文可知,远离增益与损减,亲证“唯心无有境”的“不增益、不损减”的境界,才是中道。
在三时教法中,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直陈真实,安立了“阿赖耶识”(详情参看“阿赖耶识”),讲述“藏识缘起”。讲“藏识缘起”,就是为了讲三时教法的“中道”,即“不增益、不损减”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
阿赖耶识,梵文是ālayavijñāna,或译作藏识,比喻具有收藏功能的识,是佛及登地菩萨这些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或称为“无明”。阿赖耶识,既是造成众生误以为有生生死死的生命轮回及其带来的种种的烦恼的根本的原因;又是妨碍着众生证悟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根本原因。之所以说阿赖耶识是一分真实,是因为阿赖耶识不是佛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而是由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这个错误认识所熏习积淀下的杂染种子。
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通过进一步构建能够详细描述阿赖耶识的“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和“眼识转起模型”(详情参看“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和“眼识转起模型”),来讲述“藏识缘起”破增益,告诉我们唯识无境,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而后通过讲“转识成智”或叫做“转染成净”的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登八地,开始“以智证真”,来讲补损减,引领着我们凡夫远离增益与损减,契入中道。
以上,为佛教中,依据判教对“中道”进行的简要解读。
二、关于中道的其他解读
汉语关于“中道”之说,以下简要举例。
第一,指中正之道。
见于《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注:“中正之大道也。”
或见于,唐代,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或见于,近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第二,指黄道。
见于《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宁和平。”
或见于,《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第三,指中庸之道,合乎道义。
见于《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
或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参见:阿赖耶识、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眼识转起模型、藏识缘起、权便中观、究竟中观、八正道、十二缘起
词条编写:
第二版:晶晶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梁传旭、喜子、念新、未Ma、樱花、李兰、Yanzi、马刚、时雨、雪峰、东辉、双闪不二、元澄
资料汇总:马刚、燊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