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佛不难
为什么学佛不难
作者:无暇涅槃
摘要:本文对当前社会上关于学佛难易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行讨论和辨析,进而阐述如何把握大乘佛法纲领 从而相对简单并如法地跨入大乘佛法门槛。
一、引言
学佛到底难不难?社会上对此问题众说风云。有的说难,有的说很容易,还有的认为单学佛法某个法门某个经典容易,但综合起来往往觉得自相矛盾甚至还有宗派之争无法理解,具有全局性困难。下面列出几种对学佛极具代表性且又颇值得商榷的观点,以供讨论。
二、学佛太难
在某位佛教大德看来:“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会变成什么!所以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来谈学佛的事。”[1]可以看出,这位大德不仅认为佛法是世界上最难的学问,而且认为人生道德修养的完善是学佛的重要难点,并且是能够开始学佛的必要条件。然而相信大家一定同意,成为一个世俗道德标准所认同的“高尚的人”,也是其他学问所要求的,比如儒家,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当然也包括科学。但是什么是佛法学习入门的不共,什么是学习佛法的独特难点呢?这位大师并未说明。
再看当今网络平台上,网友对学佛有怎样的理解。有人说:“学佛难吗?很难。有的经说诵经最好,有的经说抄经最胜,有的经说忏悔第一,有的经说布施最上,有的经说念佛最好,有的经说持咒最棒……有的高僧说你业障深重今生解脱无望只能求阿弥陀佛救度,有的大德说你就是佛不要作茧自缚,有的活佛说我给你灌顶加持增强法力,有的法王要赠你甘露丸消你一切业障……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众神降临群魔乱舞。”[2] 显然这位朋友一直徘徊于社会上对学佛入门的纷繁复杂的说教之中,而未得其门而入。
还有网友这样写道:“有些人学佛以为读读佛经,理解理解经义,就是学佛了,很容易。其实不知道,学佛要解行并进的。难的是把理解的义理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持戒,五戒十戒都理解了,好吧开始持戒吧。很多信心不坚定的人一开始就卡在这里了,不喝酒吃肉,这戒不掉。不生气,没有火气没怨气,怎么可能?” [3] 持这样观点的朋友似乎迷茫于学习佛教经典和具体修行的联系,也就是不清楚佛教倡导的“闻思修”之间的关系。
另外有一些想从阅读理解佛教经典入手学佛的网友认为:佛经难读难懂,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号称“法海”,经典当中的观点貌似相互冲突,越学越困惑。他们中有不少人弄不懂佛教标志性法义“空”是什么意思,被“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玄学搞糊涂,一个“无我”、“空”就把他们挡在了佛门之外;还有人深陷于本不必要的无穷无尽的名言和过度诠释,从而不能自拔。比如有的高僧大德对一句“如是我闻”就能讲解三个月,这使不少人误认为经文第一句竟然就有这么多含义,读经学佛太难太难。总之,这些朋友由于没有善知识引领,因此无法抓住纲领去学习,最终就只能放弃了从道理上弄懂佛法。
当然还有人,因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弄不懂佛法,就认为佛法是无法弄懂的,要在弄懂道理之外寻找解决途径。比如他们认为,佛法不是学的,是修的。而什么是修呢?他们认为修什么也不想就是佛教的修行,最后堕入没有教理指导的盲修瞎练,结果误入歧途,越练越难。
三、学佛很容易
持这样观点的朋友通常认为学佛就是做“好人”就可以了。学佛首先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这些是基础,基础打好了,自然会有解脱的机缘。他们误解了“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4] 中“心平”和“行直”的真实法义,误以为就是做个好人。暂且不论做这样的“三好学生”是否是件很容易的事,然而我们知道许多外道学问也讲究个人的修养和他们所看重的“智慧”,比如耳熟能详的《弟子规》和《了凡四训》等经典就对此有诸多表述。因此,持这样观点的朋友并未理解佛法的不共,也不清楚佛法学习与其他学问学习的不同在哪里。
四、淹死在佛法法海中的困难
持此观点的朋友一般认同学佛需要闻思修,并且要依照纲领,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因此在方法论上,他们认为学佛,特别是对某个单一的法门和经典,是有迹可循,有门可入的,所以学佛不难。但随着不断深入学习,他们时常对各种经典中貌似自相矛盾的说法产生疑问,并且不可避免地对佛教当中教派的种种争论感觉困惑。
比如学过几年佛的人一定会面对大乘非佛说的争论。特别是近代有一位在汉传大乘佛教体系里受戒出家的比丘,他声名显赫,高谈“大乘非佛说”,并且赢得了大批比丘和比丘尼的拥戴和维护。[5] 这对一般学佛人来说,造成很大困惑,有人甚至因此转学“小乘”。
还有学佛人深入几年后,面对中观和唯识的争论,困惑不已,而且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千百年来,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中观的“心境俱空”是了义的,唯识的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而且学唯识的人千百年来也以空外境不空心识,而在“心境俱空”的中观面前感到低人一等,始终摆脱不了“心识不空”这个心理阴影。[6] 可见,如果在此问题上没有善知识指引,单靠个人力量极难解决。
还有人因为触碰到了如来藏这个佛教大话题而深感困惑。这个问题其实在过去千百年来的佛教界就争论不休。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辩论得相当激烈,甚至有人将如来藏斥为外道见。[7] 不得不说,历史上能把如来藏讲清楚的,几乎没有。
五、佛法的纲领
综上可见,社会上关于学佛的理解可谓“百家争鸣”,学佛的道路上似乎到处是“坑”。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和策略能使学佛通过最短路径到达领受佛陀真实教义的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整个一部大乘佛法的教理体系可以完全概括在六个道理之中,也就是说,懂了这六个道理,就是懂了大乘佛法。这六个道理分别是:(1)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2)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3)五法;(4)三自性;(5)八识;(6)二无我。[8]
因此学佛难吗?学佛陀的教理难吗?不难。但是有人说很难,学了多少年都没学通,这都是因为对佛陀的教理体系不清楚。比如学唯识,有人把学唯识形象地描述为“入海算沙”,就是到大海里数沙子。然而到大海里数沙子这件事,第一,没意义;第二,数不完。然而历史上学唯识的人,包括今天很多学唯识的人,都是在那里入海算沙,堕于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结果是不仅自己学不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9]
那么如何搞清楚佛法的体系,如何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呢?笔者在深入学习净名精舍于晓非教授在喜马拉雅推出的《金刚经》导读[10]和《楞伽经》导读[11] 后认为,这两个课程是打开学佛正确姿势的金钥匙。这两个课程精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佛法的教理体系和学佛的基本纲领,是引导大家学佛入门的一盏明灯。
六、净名精舍的学佛弘法纲领介绍
于晓非教授的两个导读课程是学佛入门的必备,强烈建议读者进行系统学习。此外,这里再介绍净名精舍总结的学佛弘法的六个纲领。基于此六个纲领并结合导读课程,大家一定能如虎添翼,破除以往对学佛的错误认识,步入正轨。这六个纲领如下:
第一、严格依据《解深密经》三时纵向判教。
第二、 坚持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
第三、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因此,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绝不混讲。
第四、 学习弘传大乘佛法依止佛陀和六位论师。二时教法中观见:龙树、提婆、佛护;三时教法瑜伽行:弥勒、无著、世亲。
第五、 弘法力求简洁、通俗。
第六、 净名精舍一切学习、讨论的佛法教理,都是观修的法门——理论与修行并重。
总之,在搞清楚佛法的体系并抓住纲领的基础上学佛,大家一定能轻松入门大乘佛法学习。
七、免责申明
本文的立意和初心是将佛陀正法弘扬并传播下去,之所以以于晓非教授的《金刚经》导读和《楞伽经》导读为思想指引,是因为本人在多年的对比学习后,认为这两个导读中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和善巧方便,在学习佛教义理的方法和路径上能起到阶梯和桥梁作用。但因水平有限,在某些观点及内容的理解和阐述上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予以斧正。
- ↑ 南怌瑾《南怀瑾答问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768772/answer/785765032/.
-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768772/answer/844378124/.
-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 (CBETA 2021.Q4, T48, no. 2008, p. 352b28).
- ↑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81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57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25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04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04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