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执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二我执,佛教术语,梵文待查,即人我执[1]、法我执[2]。 人我执,梵文ātmagrāha,人我,佛教术语,梵文pudgala,凡夫认为自己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且是不变的,独立的。从一生下来,我是个婴儿,后来是个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以至死去,在这几十年人生当中,我的肉体可以变,我什么都可以变,但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世界,总没有变—上幼儿园的是我,上中学的是我,读大学的是我,现在工作挣钱的是我,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我们死死地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的真实的存在,佛教称为“人我”。我们对人我的执着,佛教就叫作“人我执”。[3]

法我执,法我,佛教术语,梵文dharmasvabhāva,当一个凡夫执着了内在主观精神的我的存在的时候,即人我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攀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一定要依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比如说,对人而言,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要依托着一个肉体而存在,而这个肉体要依托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而存在。所以当我们凡夫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的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第二个执着,就会认为在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之外,一定有一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它攀缘和生存的依托对象。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佛教就称为“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叫“法我执”。[4]

一、小乘佛法中对二我执的理解与解构

(一)初时教法中对“人我执”的解构,悬置“法我” 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5]

1、轮回无我,净名术语,小乘佛法的观点[6]就告诉我们“轮回无我”,就是轮回里边没有贯彻始终的永恒不变的这个精神主体[7]这是对小乘涅槃境界的总结。

2、解构模式: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十二缘起,也叫作“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śūnya”,空就是没有。[8]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告诉我们,消灭生命苦的方式只有走向涅槃。[9]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10]通过修道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11]。修三十七道品[12]。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佛陀初时教法代表性经典,在汉传佛教里边是《阿含经》。[13]

(一)小乘佛法中对人我的解构

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十二缘起,也叫作“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śūnya”,空就是没有。[14]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告诉我们,消灭生命苦的方式只有走向涅槃。[15]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16]通过修道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17]。修三十七道品[18]。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佛陀初时教法代表性经典,在汉传佛教里边是《阿含经》。[19]

(二)小乘佛法中悬置法我

轮回无我,净名术语,小乘佛法的观点[20]就告诉我们“轮回无我”,就是轮回里边没有贯彻始终的永恒不变的这个精神主体[21]这是对小乘涅槃境界的总结。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22]

二、大乘佛法中对二我执的理解与解构

二我执/C/二时教法

二我执/C/三时教法

(一)二时教法中的二我执

1、二时教法中对二我执的定义

人我执,凡夫认为自己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不变、独立的存在。佛教把凡夫死死地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真实的存在叫“人我”。对“人我”的这种执着,佛教就叫作“人我执”。[23] 法我执,对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存在的种种事物,包括内在主观精神世界和外在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的存在的执著。[24]

2、解构模式-四重二谛

二谛是一个模式,是一步步地递进解构我们凡夫的模式。那么构建几重二谛相对合理,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叫《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四卷里有“四俗一真”;玄奘大师糅译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叫《成唯识论》,《成唯识论》第九卷有“四重胜义”。所以在印度的这些论师在构建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模式时,解构模式往往是建立四重模式。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佛教里有个三论宗—三论宗是依据三部论典建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就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龙树的弟子提婆的《百论》,三论宗是汉传佛教中最试图来传达般若经真实法义的宗派。在三论宗中有一个大祖师,叫吉藏,吉藏大师讲二谛的时候,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于晓非老师基于这些古德的先例,也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经过四重二谛,佛陀把我们凡夫的见解,解构到趋向智者的境界。[25] 第一重二谛,佛陀要告诉我们“无常”,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第二重二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佛陀是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26] 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佛陀前两重二谛(第一组二谛[27])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世界的存在,还是内在的主观的心灵的存在,恰恰就是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我”,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28]

(二)三时教法中的二我执

1、二我即遍计所执自性

二时教法中的空性,在三时教法里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29] 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的“计”梵文是kalpita,意思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kalpita就是“所执”,就是把心内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执为心外就叫所执。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仅仅从凡夫认为它存在。[30] 《楞伽经》中经文”复次,大慧,妄计自性执著缘起自性起”佛陀说,大慧呀,遍计所执自性是执著依他起自性而生起。这是佛陀的一句纲领性表达,在圣者看来,“悉不可得”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会在凡夫心中呈现为真实存在呢?因为执著依他起自性。[31] 遍计所执自性是由于相而生起,因为依他起自性显现出了犹如有心外事物 存在的相,进而对这个貌似的心外事物的相产生了执著,就是把这个“似外之相”当作“真外之 相”(nimitta)。所以这个遍计所执自性,就是由于凡夫误以为的外相(nimitta)的存在而生起。[32]

“二我执”在三时教法里,可以理解为见分相分不确定是否可以这样表达。执著依他起自性而生起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明明只是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相分与见分,可非要把相分与见分执著为遍计所执自性的“所取与能取”。[33] 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 ,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 性。而在这个误将相分执为所取的虚妄分别的过程中,前六识或者说第六识,是这个分别过 程的执行者。在意识分别的背后,还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 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 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这个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 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注意,这个推动力就是第七识。这个第七识,其实就是前面讲眼识转 起的四个原因中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原因的体现。“识”的本性就是要起分别,这种要起分别的 渴求,就是第七识;“乐见种种诸色相”的“乐见”,就是第七识。[34]

2、解构模式

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根本没有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因为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存在,就是为了破增益而说空性,同样的为了破增益,佛陀还说了无生、不二和无自性。[35]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凡夫境界根本无生,遍计所执自性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其实根本不存在——无生。佛陀安立缘起的目的第一,告诉凡夫,其实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这就是缘起无生的法义,就是解构、破增益。第二,对于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非要误以为它存在的错觉是存在的,这个错觉是缘起的。[36]

参见:人我、法我、十二缘起、四重二谛、藏识缘起、解构、判教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7-58.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7-58.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7-58.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7-58.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XXX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XXX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2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7-58.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7-58.
  2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6-77.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7-88.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7.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8-89.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9.27]:8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