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我智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二无我智,佛教术语,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之后圣者的智慧。二无我智有广义和狭义之说,从广义上讲,包含小乘人无我智和大乘二无我智。小乘人无我智随顺佛陀证悟的真实,随顺二无我智,但不究竟。从狭义上讲,大乘了义教法,佛陀破除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就是破“人我执”和“法我执”。

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存在,不是破除和“空”的对象,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二我是本来就没有的,是遍计所执自性,有的只是误以为有二我的执着,有的只是错误认识、虚妄分别。转识成智就是转变这个执著,转变错误认识,从二我执转变成二无我智的过程,就是从染污的依他起自性转变为清净的依他起自性。二无我智的圆满就是正智、也叫慧,(梵文prajñā)。正智攀缘真如,二无我显圆成实自性,能够证悟真实的二无我,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显现了。

一、佛法与外道法的不共

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佛法与外道法最不共的体现首先是:无我。

二、外道修行执著于我

外道的修行者执著于我,生出了与佛陀不同的观点。所以外道修行的所依就是“我”,就是“我执”,“我执”包括“人我执”和“法我执”两种。

三、广义的二无我智涵盖小乘的人无我智

在初时教法中,佛陀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说十二缘起是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是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除“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把凡夫对人我的执着解构掉。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人我,对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 小乘解构人我的智慧就是人无我智,属于广义的二无我智范畴,随顺佛陀证悟的真实,但不究竟。

四、狭义的二无我智

佛陀的大乘了义教法讲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佛陀要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就是破“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存在,不是解构和破除的对象,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破它是多余的。二我是本来就没有的,有的只是误以为有二我的执着,破的是执著。转变执著,解构执著,执著的内容和执著这事根本没有,叫舍离二种我执,这是破增益,真正的破增益是二无我智的生起。

《楞伽经》经文“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二无我是智,实叉难陀译二无我智。没说舍离二我,二我能舍吗?舍得了吗?一个根本没有的东西,舍什么?所以二我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非认为有,圣者认为没有的。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有?是因为二我执,是错误认识,以为有人我、有法我,只是那个错误认识,叫二我执。转识成智就是从二我执转变成二无我智,就是从染污的依他起自性转变为清净的依他起自性。

“若能舍离二种我执”,舍离的是二种我执,就入了什么?二无我智。正智就是圆满的二无我智,也叫做慧(梵文prajñā),正智攀援真如。圆成实自性是二无我显,能够证悟了真实的二无我,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显现了。

参见:人我执、法我执、人无我、法无我、智、正智、转识成智、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何晓

讨论意见:东辉、樱花、传旭、燕子

资料汇总:宏瑞、何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