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二时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净名精舍术语,指净名精舍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观修口诀,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效仿古德构建佛陀二时教法教理体系的权变中观的“四重二谛”纲领后,依据韩镜清先生“四有四无无障碍观”而总结的修法口诀。 具体内容是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作为凡夫,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四句话来观修,来破除阻碍凡夫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障碍。[1]

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中,讲法的立足点是凡夫境界。因为凡夫总是试图用成对的、相待的名言来理解、表达、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也就是凡夫总是用这种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2] 这就是二边见,简称“二”,也就是“二”是凡夫的基本特点。大乘佛法二时教法就是紧紧抓住了凡夫这个特点,用讲“世俗谛”跟“胜义谛”这两条道理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依据印度古德观点,于老师将其构建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模式的四重二谛。这四重二谛最终可以总结成四句话,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一、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是“缘生”,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的条件的临时的聚合[3]。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它不可能是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存在的,“独立存在性”可以用一个“性”字来表达。这个词对应的梵文就是 svabhāva,bhāva就是“存在”,sva 就是“跟别人没有关系的一个独立的存在”,自我的存在。svabhāva,有时也译作“自性”或简译为“性”。没有“独立存在性”,表达为“无自性”,也叫“性空”。[4]“性空”的另外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叫“无我”,这里的“我”,梵文ātman,表示“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种特征,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我”。 “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5]

二、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的存在,叫做“缘生性”的存在,缘生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无常,[6]缘生的事物不过是种种条件聚合而生起的,当条件没有了,也就意味着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在大乘佛法当中,对于“无常”有个非常精彩的解释,八个字,叫作:“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如果认为缘生的事物是存在,要产生,缘生要等待种种条件的聚合,一旦条件聚合了,这个事物产生了,但是缘生事物的特点是当生即灭,就在种种条件聚合那一刹那它产生了,就在产生的同时,其实这个事物的存在的这个状态已然灭了。“灭不待因”,灭是不需要等待原因的。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这个不变性的,刹那都是变化着的。所以“缘生”的推论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在解构着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那种时间的不变性。[7] 凡夫境界上此一时刻的事物绝不是前一时刻的事物,没有“常”,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从“缘生性”上讲,虽然此一时刻的事物绝不是前一时刻同一事物,但是此一时刻的事物是依前一时刻的事物而有的。换句话说,前一时刻的事物是此一时刻的事物的缘。因此这种“缘生性”就确保着,虽然此一时刻的事物跟前一时刻的事物相比,虽然绝不相同但相似。[8]“胜义谛”上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此时在凡夫境界上的那个因果的“相似相续性”不能破坏。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这两句口诀就是四重二谛中前二重二谛,也就是第一组二谛“缘生、性空”的观修法门。当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在凡夫的心中,这个存在是个坚固性的存在。坚固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在时间上的不变性;第二,是在空间上的存在的独立性。而佛陀认为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只不过是种种条件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缘生性的存在,[9]只不过是凡夫境界上因果的相似相续的存在。这种缘生性的存在——无我——解构了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相似相续的存在——无常——解构了时间上的常一不变性,其特点是“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如果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指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佛陀这两重“二谛”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即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 [10]

第一组二谛“缘生、性空”涵盖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方便法。当把这两句观修口诀用于观察解构生死轮回背后并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时,就是佛陀初时教法解构“人我执”的方法,与小乘佛法的出离心结合在一起,就是小乘佛法的主体理论。当把这两句观修口诀用于观察解构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包括内在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时,就是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解构凡夫的“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方便法门。

三、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这句口诀表达的是四重二谛中第三重二谛的内容。经过前两重二谛的解构,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凡夫境界上、凡夫心中所呈现的存在,实际上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凡夫误以为的有。但凡夫把这个如梦如幻的、误以为的这个真实,不仅把它误以为真实,还要给它起个名字。这个起名的名言暂时姑且认为是有,这个名言叫“能诠”;名言所指的对象,也就是名言背后所指的那个凡夫认为的真实存在,叫“所诠”,在第三重“二谛”当中已经被解构了,所诠根本没有。这就是“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11]

四、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这句口诀表达的是四重二谛中第四重二谛的内容。到第三重二谛为止,佛陀已然把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解构了,只有“名言”了。

第一,这个“能诠”的“名言”所指的对象,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只不过凡夫误以为它存在,才给它起个名字。因此从这意义上讲,名字所诠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这个“名言”本身就是相当多余的,这是第一点;[12]

第二,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凡夫所看到的世界,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可是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就固化了这个“事物”,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势必在凡夫的心中,对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凡夫就会觉得它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自性”,当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话,一个连带的结果会认为它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名言”的应用,对于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是坚固了凡夫对凡夫境界“实有”的这样一种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这是第二点;[13]

第三,这个“名言”本身,是音声、是形象,也是凡夫境界的一个事物。依据第三重“二谛”,“名言”这个事物本身其实也是“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14]

这个“名言”本身也是自性空,也是假安立,所以也是不存在——把“名言”解构掉就是“离言”。这样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佛教给了它一个专有的语言,叫做“空性”,对应的梵文就是Sūnyatā,Sūnya就是“没有”,就是“空”,就是“零”,什么都没有。S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它的基本特征。[15]

因此第四重二谛解构到最后,就是离言空性。既然“离言”,言说也是假名安立,也是不存在;凡夫境界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说“凡夫境界其实什么都没有”这句话也不存在,这才是真正的“离言”。同样的“空性”这个词,也只是能诠,没有所诠的义,不能把“空性”当为一个真实的存在;“空性”也不过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个假施设的名言安立。 因此,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安立“离言空性”这四个字其实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所以这“离言空性”是打上引号的,这是一个方便说法。打引号的“离言空性”,表达的是凡夫境界没有一丝丝的法的生起,连“离言空性”这四个字也要舍弃的含义。[16] 所以,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这句话,其实已经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解构的彻彻底底,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第一重无生的境界,也就是空性,破增益。同时,因为实相离言,在二时教法中,“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空性就是实相的别名,以空性暗指实相,这就是第二重无生的境界,这是以遮诠的方式补损减。因此,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这句口诀,既破增益,也补损减。

以上四句话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这是资粮位、加行位凡夫日常修行的重要抓手,平时理论要与修持相结合。也就是在生活当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都要用这四句话来观修,来破除凡夫心中的两条障碍。第一,我执;第二,实执。这个“我执”、“实执”是导致凡夫无法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因此凡夫位的修行者要通过这四句话的观修,来消除“我执”、“实执”这两个障碍——破我执,破实执。

参见:四重二谛、我执、实执、世俗谛、胜义谛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念新、晶晶

资料汇总:燕子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1-252.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5.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7.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5.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7.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4.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3.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3.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2.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87.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9-250.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