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教法的心
二时教法的心,最常见的表达是菩提心,佛教术语,梵文是bodhi-citta。自编般若经当中,把菩提心分成了两个方面,[1]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从般若经看,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两个菩提心都生起了,就算生起菩提心了。[2]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的。[3]
在二时教法中,心的另一种含义,更多地表达为思想、精神、心灵、甚至是灵魂,英文常表达为mind、consciousness,甚至是soul。这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心,这种对于心的理解,是有主体的理解,认为心是我的心,是我的思想,是我的意识,甚至是我的灵魂。这是对心的错误的理解。对于这种理解,佛陀是批判的。对于这种理解的心,佛法讲是必须要空的。自编
一、菩提心
有一类自编众生,他们并不以自己的苦难为苦难,而是观天下的众生的苦难为苦难,他们并不仅仅希求自我的解脱,而是希求众生的解脱,而且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作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心境的生起,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作“菩提心”。 [4]一个人不仅生起了出离心,而且还能够生起菩提心,佛陀给这样众生说的是大乘佛法。 [5]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bodhi”,“觉”,就是“bodhi”这个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所以“bodhi”,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因此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 [6]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所以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的。[7]
般若经当中,把菩提心分成了两个方面,[8]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从般若经看,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两个菩提心都生起了,就算生起菩提心了。[9]
世俗谛菩提心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的悲心使然,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进行度脱,修行的结果是增加福德,这是世俗谛菩提心。[10]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11]的当口,胜义谛菩提心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12]——丝毫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因为在菩萨心中,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在空上度众生,就是胜义谛菩提心。[13]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要生起两个心:第一,度一切众生的心;第二,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的心。这两条合起来就是般若经对菩提心的解读。[14]因此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15]悲和福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改编自金刚经导读 16:“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 [16]
《金刚经》这段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17]按照印度古德的理解,他们把这段经文判为发心,这段经文核心要义是发心, [18]发菩提心。[19]“菩提心”的“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 [20]意译是“觉”。从糊涂到明白的过程就叫“bodhi”,觉。[21]
大乘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华严经》,其中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22][23]《华严经》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忘失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而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有多么重要。[24]
二、错误理解的心要空
佛陀在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中,讲法的立足点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因此,当心指的是我们凡夫以为有的思想、精神活动时,则是要空的,因为这是对心的错误的理解。但二时教法中讲的菩提心,绝对不能空。自编大乘佛法的修行的根本就是菩提心。[25]
参见:三时判教、二时教法、心、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六识、人我执、空性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晶晶
第一版:兰心、法和
讨论意见:尹雪钰、兰心、传旭、樱花
资料汇总:破增益、二慧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6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6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a9)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無眾生得滅度者」(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a9-10)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16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16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a6-10)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3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金刚经导读 23发菩提心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蓮宗必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CBETA 2021.Q3, X62, no. 1197, p. 603b15 // R110, p. 260a16 // Z 2:15, p. 130c16)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24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6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