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边见
二边见,佛教术语,梵文antadvaya-grāha(待确认)。二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在佛陀看来,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认知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是构建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的名言来理解、表达、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比如说凡夫面对着自以为真实的世界,总要作美与丑、善与恶、长与短、高与矮、生与灭、常与断等等的判断,这一对一对的名言总是相待而立的,所谓相待,是指这些名言只能在相互关联中而施设,不能独立地存在。凡夫总是用这种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佛法把凡夫的这种认知模式叫做二边见。[1][2]在佛陀看来,二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3]
凡夫为什么会二?在佛陀三时教法里讲,是因为凡夫虚妄分别。[4] 因为分别所以二,分别比二更基本,凡夫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别。[5] 佛陀三时教法的核心是讲“境界自心现”,就是对凡夫而言,凡夫靠感官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自己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存在。而凡夫却非要把心的显现当做独立于心外的真实存在,这是凡夫由于无明而强加上去的所谓的存在。因为凡夫执著着这个能认识的心跟被认识的物永远是分离的,[6]佛陀说,把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分离了,这种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是凡夫的最大特点,凡夫误以为的能与所的分离之二,是最基础的二。[7] 这种误以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在佛陀三时教法里就叫做分别,只要以为心外有物,无论是否做判断,就已经是分别了。因为分别,所以执著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凡夫时刻都在分别着。凡夫的分别是假的,所以凡夫的分别就叫虚妄分别。[8]佛陀想要说的是,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9]
一、二边见的类形
(一)世俗层次的二边见
所谓世俗层次,就是指在凡夫境界、凡夫水平上的见解,不是佛教所认为的正见。凡夫对世界的理解,用语言描述出来总是一对儿一对儿的,比如美丑、善恶、长短、高矮、生死、有无等等,这是最普遍的二边见。而在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的关系的哲学层面,更是出现了各种二元对立的思想,比如西方思想家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二元论”,康德的“本体与现象二元论”,再比如印度古代哲学中的早期吠檀多梵我二元论,数论派的“心物二元论”等等,其实质仍然是在为本来不存在的心外事物寻找存在的因,是基于凡夫二边见认知模式下的各种理论构建,印度的哲人们把它归为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凡夫境界如果是一种存在的话,它就得产生,而探索世界产生的因,始终离不开“能认识”与“所认识”的二元思想,这种二元对立的根源,在佛陀看来是凡夫误以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必然结果自编,是凡夫无明所障、糊涂,非要把自心的显现当做心外的事物,这样,就会给心外事物寻找出处、追寻事物的来源,这就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寻找最初的因的问题。佛陀说这是戏论,凡夫的感知世界,是错误认识熏习而来的,错觉多生累劫的熏习与强化,最后就感知到心外的世界无比真实了。佛陀说,心外的世界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10]
(二)佛教概括的凡夫的二边见
大乘佛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有个别名就叫“不二法门”,在佛陀这位智者看来,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是凡夫。佛教对凡夫的二边见,概括为两种情形:法与法的相待的二;法与法性的相待的二。
1、法与法的相待的二
法,就是指的凡夫所执著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法与法的相待的二,就是指的凡夫面对着这个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基于二边见的认知模式,只要用名言去理解、去描述这个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总会落入二边。这种情形,只是就凡夫的境界而言,只是就凡夫境界上讲的二,也就是上面概括的世俗层次的二边见,佛教把它称为法与法的相待的二,这是佛法概括凡夫二边见的第一种情形。[11]
2、法与法性的相待的二
佛法概括凡夫二边见的第二种情形,就是佛陀、智者为了度化众生,要随顺众生,要权且安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佛陀安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目的在于对治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情形的二,比如说,凡夫执著于凡夫的生生死死的真实性,佛陀说要摆脱这个生死,要证入一种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涅槃是圣者证悟的境界,因此佛陀在这里假安立了涅槃的名言,目的是对治凡夫的生死,因此生死与涅槃就形成了一对二。再比如烦恼与菩提,众生有烦恼,佛陀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安立了圣者的清净的觉性,这就是菩提。佛陀安立菩提是为了对治凡夫的烦恼,因此烦恼与菩提又是一对二。再比如凡夫执著于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执著于色法的真实性,为了对治凡夫对色的这种真实的执著,佛陀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空,用空来对治色,就形成了色与空的二。这第二种情形,法是凡夫境界,法性是圣者证悟的真实,这一对二,是圣者对治凡夫境界而呈现的二,是圣者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凡夫心中依然呈现出二。[12]总而言之,只要是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真实是无法用凡夫的言语表达的,基于真实,佛陀在《金刚经》中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法。佛陀把自己说的法,比喻成过河的筏子,是渡众生的工具,不是目的,不是世界的真实,过了河就要舍掉筏子,佛陀说千万不要坐在筏子上研究筏子。[13]
二、二边见必然导致悖论
凡夫二边见所产生的悖论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就是一对一对相互观待的概念之间所形成的循环定义,例如,美是相对于丑,善是相对于恶,生是相对于灭,有是相对于无,没有了观待,这些概念也就无法独自成立;其次,观待与存在又是矛盾的,要观待于其它事物才能存在的事物,本身就意味着没有独立存在性,没有独立存在性,也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存在,没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不存在;再次,一旦承认世间万法是存在的,就会追寻产生世间万法的最初的因,而这个最初的因却是无因的,最终不是落入无因论,就是落入循环论证自编。比如,认为世间万法是神创造的,因此神是世间万法存在的因,但是再追问,创造世间万法的神的因是什么?则会认为神不需要因。再比如,寻找世间万法存在的因,最后落入鸡生蛋、蛋生鸡相互为因的循环悖论之中。[14]佛教管这种为不存在的事物寻找存在的因,叫戏论,这是凡夫的分别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因为分别,所以执著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这是人类思维模式所无法走出的困境。释迦摩尼的思想是,世间万法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给不存在的世界找存在的合理性,一定是戏论自编。
三、凡夫一定落入二边见
(一)凡夫执著常见和断见
在佛陀看来,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就叫作“常见”和“断见”。龙树是印度对佛陀二时教法、对般若波罗蜜法门最杰出的诠释者,按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中对常见的定义,《中论》第十五品第十颂中说,“定有则著常”,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这就是常见。因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自性,没有无自性的存在。这里的自性指的就是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中对断见的定义,《中论》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说,“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就是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所以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15]
(二)常见与断见都不是佛法认为的正见
为什么佛陀认为常见与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下面引用《中论颂》一开章的《皈敬颂》: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就是汉传佛教经常说到的“八不缘起”,核心是说佛陀讲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八个甚深的缘起的道理,“因缘”梵文是pratītyasamutpādaṃ,就是缘起。因为佛说了缘起,那么一切凡夫的戏论就都熄灭了。戏论就是凡夫认为这个世界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多,有来有去,有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可以说,生灭,一异,来去,断常,涵盖了凡夫所有的对世界的认识,佛陀说凡夫所有的思维都是戏论。[16]
佛陀讲了怎样的缘起的道理,能够熄灭所有的戏论?佛陀说,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如果凡夫境界上还有什么是存在的话,那不过是种种的缘而生起的存在;如果承认凡夫境界诸法都是依缘而生,那么缘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的独立存在性。缘生的法,是性空,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是无自性,这就出现了悖论:存在是有自性,无自性那就是不存在。所以缘生性空,其实佛陀想说的是,凡夫境界上所谓的存在,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存在,其实就是根本不存在,因此落脚处是缘起无生。其余的断、常、一、多、来、去等等,也是从不同侧面说明这一道理。佛陀在大乘佛法里说缘起,其实是为了说无生。佛陀开示的缘起真相,可以熄灭所有的戏论。[17] [18]
(三)把不存在当存在则落能所二边
凡夫靠感官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本来只是自己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存在,但无明凡夫非要把心的显现当做独立于心外的真实存在,[19]这样就落入了能所分离的二边认知模式,就坚定地认为心外有物,坚定的认为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能想之外是有客体存在的。[20] 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见解,叫作中观见,梵文madhyamaka,就是指不着凡夫二边,远离凡夫二边,彻底的泯灭二边的中道。《中论颂》第二十四品第十八颂,龙树回答了什么是中道: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性,而空性也不过是一个假名安立,空性还得空。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从来、压根儿就没有生,既然生都没有生,也就无从谈灭,这就彻底地泯灭了生灭二边,这是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中道解读。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二边根本不存在,远离二边,凡夫所有的戏论也就熄灭了。[21]
(四)能与所只是误以为的分离
凡夫的认知模式真的是能所分离的吗?佛陀在三时教法里,用翳病这个比喻来给凡夫讲只有心识,没有外境,讲唯识无境这个道理。就是原本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出了似毛的“影”,只是“似毛的影”,但佛陀说凡夫无明所障、糊涂,非不以为是眼睛生病、只是眼睛显现的“似外的影”,非要把这个影当作眼睛之外的毛,这样就把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分离了。佛陀想要说的是,毛只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能认识的心之外的所认识的毛,所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只是分别的结果,根本不存在,也就谈不上能与所的分离。所谓凡夫的能所分离的分别的认知模式也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凡夫的分别是假的,所以凡夫的分别就叫虚妄分别。佛陀说,能所分离是凡夫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凡夫一切二边见的根本。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这个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分别。[22]
(五)因为分别所以二
三时教法所说的分别,不是对凡夫眼前的事物做判断,是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已经分别了。就像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毛的影,本来只是眼睛内的影,只要把这个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即使不去判断这个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认为心外有毛,这就已经是分别了。分别是凡夫的迷惑、凡夫的糊涂造成的,因此,也叫虚妄分别。因为分别所以二,分别比二更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凡夫其实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别。有一部佛陀三时教法的重要经典,叫《辩中边颂》,作者是弥勒,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偈颂。“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执所取和能取的虚妄分别是有,但有的只是虚妄分别,于虚妄分别中的所取和能取,这二取根本没有。[23]凡夫执著的心外事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只是虚妄分别。
四、知道心外无物则离二边
分别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时刻都在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楞伽经》中,佛陀说“由分别故,取着于二”,因为分别,所以执著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因为分别所以二,分别比二更基本,凡夫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别。[24] 从三时教法讲,凡夫修行的核心,就是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从而远离二边。
《楞伽经》中佛陀给出了熄灭妄想分别的修行解脱方案: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25]
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是圣者能见的凡夫自心所“显现”,不是产生,不是自心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是显现出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因此,凡夫感知上的真实存在,其实只是错觉,只是虚妄分别。若能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结果是两件事儿,第一,灭妄想三有苦;第二,灭无知爱业缘。妄想就是虚妄分别,三有就是三种存在,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凡夫以为自己是在这三有之中轮回,轮回中的生命的苦也是这三有之中的苦。为什么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灭三有之苦?因为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领受三有根本不存在,所谓三有之中的轮回其实是场梦,梦中之苦就是错觉。因此,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灭除妄想分别的三有之苦。这里说“灭除”,并不是原来真的有苦而被灭除,是了知原本苦不存在,是假的。 “无知爱业缘”就是由于无明而贪爱、而造业,形成了生命无穷无尽轮回的缘起。这就是小乘佛教里讲的十二因缘。如果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熄灭无知爱业的十二因缘。同样的,说熄灭,并不是原来真有十二因缘被熄灭,而是了知十二因缘根本没有存在过。这就是《心经》里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就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只要知道心外一切的存在只是幻像,只是错觉,只是虚妄分别,则能远离分别、远离二边、脱离轮回之苦、熄灭一切戏论。[26]
参见:眼翳执毛模型、虚妄分别、常见、断见、中道、自性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尚鹃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李兰、二慧、念新、未Ma、Yanzi、法和、破增益、双闪不二、东辉
资料汇总:破增益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6.55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17:045《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8不二与无分别.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90生死与梦幻.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0世间众生无业无报.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05境界自心现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90生死与梦幻.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5云何起计度?.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7何谓分别?.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眼翳执毛模型,2021:015.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17:045《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17:045《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6.30无法相无非法相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87四种增益.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28常见与断见.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叶少勇.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6月第一版/.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17:56空性即中道门.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
- ↑ 叶少勇.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6月第一版/.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05境界自心现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6转识成智 :去掉vi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17:56空性即中道门.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眼翳执毛模型.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7何谓分别?.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0世间众生无业无报.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c20-21)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1了境如幻自心所现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