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三身
佛三身,佛教术语,梵文 trikāyā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指佛的三种身,法身、报身、化身,其实并不是说佛有三种,而是这三种身是随修行者的不同根性、不同境界的显现。
大乘佛教认为佛具三种身,应身(变化身,梵文nirmānakāya)、报身(受用身,梵文sambhogakāya)和法身(自性身,梵文dharmakāya)。应身也称为化身,化身和报身也称为法性所流佛、等流佛,法身也称为法性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也就是等流佛,是为度众生而建立佛法的言说相。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报佛和化佛“等流”而宣说佛法——这里的等流是形容佛陀说的法,是从自内证的智慧境界,无造作的,像一股清泉般的自然流淌出来,滋润众生。而法身佛是无言之教,不说而说。《楞伽经》中说,“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证智所行,离心自性相”,法性佛远离心自性相,而建立自内证圣智所行。“离心自性相”就是远离自心所现分别相,就是破增益;“建立自证圣智所行”是亲证,是亲证圣者真实境界,就是补损减。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摩尼这一生,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一次应化,这个身就是应化身。既然应化身是佛陀应化在凡夫境界的身,那在凡夫看来就有能应化和所应化的“能所二边”的分别。如来即便应化于凡夫梦中,而如来本身依然安住于现证的、真实境界的三昧之中。
应身,又可称为应化身、应化法身、化身等。大乘佛教认为是佛陀示现在凡夫的梦中度化众生的身,也有人将应化身拆分为应身、化身。应身是佛陀报身成佛后,到世间示现入胎、悟道、转法轮、入灭等,和当时当地的人类一样,但如同报身一样庄严相好。而化身是以神力化现。一般情况下佛教将二者都视为方便变化身。
报身,又称受用身,梵文vipākaja buddha,报身佛。“报”的梵文是vipāka,就是异熟的果报的意思,这是应现给初地以上菩萨的佛身。报身是地上菩萨所见身,住色究竟天为菩萨说法。
法身,又称自性身,真实身等,佛以法为身,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当然说它是身,只是方便说,其实无身。法身就是真实性,法身就是“能觉”与“所觉”的不二。因此佛陀的法身自性,对于无明凡夫而言是莫测难知的。
一、化身佛
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化现到我们梦中为了告诉我们眼前是梦的佛——给凡夫说法的佛。变化佛,梵文nirmāṇikā buddha,就是化身佛,就是化现在凡夫梦中度化凡夫的佛。
化身佛就是在我们人类历史上,2500年前的古印度有一位王子叫悉达多,他出家以后证道了,他称自己成佛了。化身佛是我们的人类的形象。
如果理解凡夫境界上呈现在凡夫心中的一切的存在,它其实压根儿都不存在的话,那么化身佛——就是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具足三十二相的这个佛,他是根本从来就没有过的。
如果理解这一层法义的话,换一个角度也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化身佛,就是呈现在我们凡夫的这一场生死轮回大梦里面,来告诉我们真实的那么一个人。那么呈现在我们心中的这是一场梦,在梦中度化众生的,圆满地告诉了我们自以为的真实只是如同梦境一般,还告诉我们如何证得他老人家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告诉我们这件事的,也就是以化身佛的形象,示现在我们众生梦中这个就叫“化佛”。
“化佛”的实相、“化佛”的真实性,在二时教法上,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它绝不是我们自以为的真实。如果把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金色的皮肤、那个三十二相的佛,当做真实了,这反而是解脱的障碍。因此在《金刚经》里面,佛陀就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化身非真佛,呈现在我们凡夫心中的化佛,就是能够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最好的梦境中的最好的老师。
二、报身佛
在色究竟天给登地菩萨说法的佛[1]。报佛,梵文vipākaja buddha,就是报身佛。“报”的梵文是vipāka,就是异熟的果报的意思,这是应现给初地以上菩萨的佛身。[2]
在修行道路上,见道是一个分水岭,见道之前叫做凡夫,见道之后成为圣者[3],那么登了地的菩萨是不是就马上成佛了?
在大乘佛法的体系上来说,见道只是见到醒后的境界,还不是彻底的成佛。因此对这样的众生,佛陀仍然要教化。因此,对这类众生也就是登地的菩萨进行教化的,佛陀这时所显的身,在佛教中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报身”。
释迦佛就是在娑婆世界的色究竟天成就的报身。[4]
“报身”的实相还是无生。因此在《金刚经》中才说,有一种身大如须弥山王,大如须弥山王的那个身,仍然是“空”。也就是对登地菩萨所示现的身,仍然如梦如幻。
佛陀的报身,是地上菩萨才能见,而我们凡夫见不着。为了区别这一层法义,也就是区别凡夫境界和见到真实性以后的圣者境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能见的佛身不同,因此我们凡夫能见叫化身佛,登地菩萨能见就叫做报身佛。
三、 法身佛
佛的法身就是远离能取、所取二边,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5] 法身就是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智慧佛,梵文tathatājñāna buddha,这就是以圣者的智慧亲证真如,从而智慧与真如不二的佛,也就是法身佛。 法身佛只是彰显如来入定之乐的境界,不显现凡夫的虚妄分别的境界。佛陀的法身自性,对于无明凡夫而言是无法感知的。
四、三身佛的关系
三身佛就是法、报、化三身。这里面真佛就是法身佛。法、报、化三佛,其实并不是佛有三种,而是这三佛是随修行者的不同根性、不同境界的显现。
化身佛其实是从度化众生的角度说,度化我们凡夫,佛陀是呈现的化身。因为为了跟我们众生能够勾上,我们凡夫心中没有真实,只有“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因此佛陀就要示现为“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那种样子,也得长得跟我们人差不多。
所以从广义上说,在众生闻佛法的善根成熟的时候,佛陀就出世成佛。那么众生的机缘不成熟的时候,佛陀就不以“示现成佛”的形象度化我们,而是以种种其他身相,例如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智者或救苦救难的身相来救度我们。
化身如果更广义地说,一切的救苦救难的、引导着我们众生一步一步走向解脱的那都是佛的化身。这是广义上说。这是对我们凡夫,没有见道的众生就叫做化身。所以佛教讲化身无数,比如观世音菩萨,是以菩萨身来度化我们。
报身佛是对那些登地的菩萨所示现的身。登地的菩萨不是登了地就成佛的,登地的菩萨,是见了醒后的境界,见了真实,他还要基于真实而修行。但是登了地的菩萨,毕竟和我们梦中不一样,他毕竟见了真实了。因此,此时的佛身,佛陀示现给登地以上的菩萨,就不是我们凡夫所见的化身的这些形象,而是报身。
法身佛才是佛法里面所讲的真佛,法身就是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登地菩萨就是证得法身了,见了真实了,他就已然成佛了。成的什么佛?成的一分法身佛,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还要继续基于真实而修。圆满成佛,成就了法、报、化三身圆满的佛,才是真正的度化众生的开始。
所以,如果我们想理解法、报、化三身的话,我们实际上还是应该去理解什么是随顺众生?什么是随顺真实?随顺真实就是法身佛,而随顺众生就是化身、报身佛。随顺我们没有见道的众生,就叫做化身;随顺见了道,但是没有圆满成佛的登地的菩萨就叫做报身佛。
所以佛陀的三身,就是告诉我们,佛陀无尽的悲心,对一切的众生宣说佛陀亲证真实,引导着一切众生亲证佛陀亲证真实。
这就是三身佛。而真正的真实就是法身佛。
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对佛身的看法的区别
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佛陀只有一个身,他就是被看见摸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就不同了,他们认为看见摸着的佛陀的三十二相的身,是示现给凡夫看的,是梦境,他还有报身和法身,佛陀是全知全能的。
六、如何得“佛三身”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这个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五个阶段。[6] 其中见道位就是见道了,这个道就是道路,就是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了。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为圣者位。[7] 五位的“二分法”,就是把这五位分成两段,以见道位为分水岭。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为凡夫位,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为圣者位。五位的二分法,它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凡夫与圣者,区分凡圣的作用。[8]
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是五位的“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就是在见道位作为第一个分水岭之外,再在修道位的七地到八地之间划一道分界线。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有两个转折点,前面讲了第一个转折点,就是见道位。第二个转折点,就是修道位的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七地入八地是关键点,是转折点。[9]
(一)见道位之前的凡夫位 见道前,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了境心现,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10]
既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又有外相(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外相(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似相(ābhāsa)其实没有外相(nimitta)。彻底领悟了没有外相(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
(二)见道位之后的圣者位
1、初地到七地 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转染成净,证无似相而登八地。[11]
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者,只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没有外相(nimitta)的分别,即“无外相”。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就是指“无外相”,无外相(nimitta)。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 “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
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似相(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似相(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
2、八地到成佛 登八地到成佛,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修行就是攀缘真如而成佛。[12]
不仅没有外相(nimitta),也没有似相(ābhāsa),就是也“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登八地之后,既无外相(nimitta)也无似相(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 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注意这里是“真实性”,不是真实。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中叫做攀缘真如。
《大乘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六,“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已,得无照现境,升欢喜地,离外道恶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犹如幻等,证自圣智所行之法,离臆度见,如是次第乃至法云。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敷满足,成于如来。成如来已,为众生故,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是名菩萨摩诃萨入于如如之所获得。”
成佛得三身,一时俱现,在得圆成实性的时候同时就有化身。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到众生的梦境之中,跟众生的一样的,要有众生的种种的烦恼和痛苦,要示现成佛,要告诉我们真实法义。“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以清净的法身,以往昔的愿心为铠甲,圆满地成就十无尽愿。
参见:法身、报身、化身、随顺真实、随顺众生、似相、外相、无外相、无似相、见真如、证真如
第二版 :刘丽华
第一版 :未Ma、刘丽华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樱花、慧智兰心、法和、喜子、念新、晶晶
资料汇总:梁传旭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0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