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有唯名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假有唯名,净名精舍术语,是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中净名精舍四重二谛中的一条术语。指凡夫境界一切事物只有假说的名字而已,名字背后没有任何对应的真实事物存在。假有唯名,是四重二谛中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在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中,为了凸显只剩下名言,把第三重二谛胜义谛“名言假有”的语序略作调整,称为“假有唯名”,也就是通过前三重二谛的解构,凡夫境界仅仅只剩下点“名言”了。

一、名言的三个特点

名言也是一种事物,但名言这种事物之所以它叫名言,它与其它的别的事物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名言与别的事物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总是不代表它自己,它总是代表别的事物。比如,当大家听到“杯子”这个音声的时候,绝不是联想到“杯”、“子”,这样两个频率上的两个音声而已,而是一定往桌子上去寻找那个能盛水的容器。因此,“杯子”这个音声是个名言,它总是不代表它自己,它要代表另外一个事物。因此,这个名言,就叫做能诠,它总是要去代表的那个东西,叫做所诠。所诠,在佛教里也叫义,梵文是artha,意思是这个名言所指的那个对象,叫实义。也就是凡夫在心中运用名言的时候,心中一定有这个名言所指的那么一个事物。然而,在第三重二谛中,已把名言所指的那个事物解构掉了。能诠的名言,它所指的对象,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只不过凡夫误以为它存在,才给它起个名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言所诠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这个名言本身就是相当多余的。

其二,当凡夫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上时,就强化了这个事物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也就是名言的安立,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在凡夫心中,把凡夫境界上一个变化着的事物给固化了。这就势必使得凡夫在心中对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更加觉得它是一个常一不变的、具有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了自性。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一个连带的结果,就是让它成为一个真实的存在。因此,名言的应用,对于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凡夫对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

其三,名言本身也是凡夫境界的一个事物。比如说“杯子”的音声,它是一个事物,或者在纸上写“杯子”这两个字,组成“杯子”这两个字的图案,其实也是一种事物。依据第三重二谛,名言的这个事物本身其实也是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胜义谛上说“空性”,世俗谛上名言“有”

在二谛模式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也就是在胜义谛上说“空性”,但在世俗谛上名言“有”,名言背后没有真实所指,不过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第四重二谛世俗谛的“假有唯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七十七卷《正定品》中,“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遍观十方兢伽沙等诸佛世界及诸佛众,并所说法自性皆空,唯有世俗假说名字。说为世界佛众及法。”这段经文就是“假有唯名”的境界,就是要观世界佛众及法自性都是空,只是假说的名字。下一句,“如是世俗假说名字亦自性空”,意思是这个假说的名字本身也是自性空,所以,名言还得继续解构。

三、假有唯名对治凡夫的“无见”

凡夫很容易犯的一对边见就是“有见”与“无见”。凡夫的有见,就是认为凡夫境界的法是真实存在的——实有见。那么,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上讲“离言空性”,讲一切法根本无生,说“非有”对治的就是凡夫的“有见”。但凡夫一听说空性会想,哦,没有存在,那银行也是空,抢银行的事也是空,那我为什么不能抢银行?因此,为了防止凡夫堕入这种“无见”,必须在世俗谛上保留假有唯名,用如梦如幻名言的“有”讲“非无”,对治凡夫的“无见”。因此,从二谛的模式来讲,就是胜义谛上说“非有”,世俗谛上说“非无”,也就是“既非有、也非无”,用“非有”与“非无”来对治凡夫的“有见”与“无见”。

假有唯名,对应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观修口诀,“四有四无无障碍观”中的第三句“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参见:四重二谛、空性、世俗谛、胜义谛、名言假有、二时教法四有四无无障碍观、二谛、有见、无见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燕子、元澄

资料汇总:燕子